昆侖山與須彌山:中印宇宙觀神話的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 宇宙觀神話 融合 比較 出處:《山東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自有思維開始,人類的先民們就開始構想所處世界的結構與狀貌,這些構思、想象并沒有如云煙一般消散,而是留存在他們的神話中,至今仍可看到蹤跡。許多文明都有這樣的神話,宇宙原本混沌,后從它的中心處生發(fā)出整個世界,而這個中心一般有一座高可通天的高山(或柱子)作為標志,世界圍繞它如何分布、構造如何,就是宇宙觀神話。以昆侖山為中心的世界構成神話是中國的宇宙觀神話。因它具備大地之中、天梯、河源等特征,在整個華夏民族的心具中有十分崇高的地位。上古時期,昆侖山宇宙觀神話已被記錄在《山海經》、《淮南子》等典籍中,至東漢時佛教傳入,帶來了印度的須彌山宇宙觀神話。因具有相似的宇宙山特征,須彌山神話慢慢與中國本土的昆侖山神話相融合,導致了一系列地理學和宗教學上的誤解。本文的研究著眼于對兩種神話的源頭詳加梳理,揭示其各自的文化淵源和文化內涵,以及隨著文化傳播而揉合為一的演變之跡。通過文獻梳理、分析,可以發(fā)現昆侖宇宙觀神話與須彌宇宙觀神話,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初步融合,從漢譯佛經將二者相混開始,逐漸有很多漢籍被影響,先是志怪小說,后至地理著作,這也使得人們看待這二者的眼光由神話學轉向地理學。至清代時,人們對二者的關注與研究基本完全從神話層面轉移到地理層面,追求找到二者在現實地理上的對應遠甚于探討二者的關系,昆侖山的神圣性大大喪失。
[Abstract]: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ir own thinking, the ancestors of mankind began to conceive of the structure and appearance of the world in which they lived. These ideas, which were not dissipated like clouds and smoke, remained in their mythology. Many civilizations have such myths that the universe, originally chaotic, spawns out the whole world from its center, which is usually marked by a high mountain (or pole) high enough to pass through the sky. How the world distributes and constructs around it is the myth of cosmology. The world centered on the Kunlun Mountains is the myth of Chinese cosmology, becaus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the ladder and the source of the river. In the heart of the whole Chinese nation has a very high status. In the ancient times, the myth of Kunlun Mountain cosmology has been recorded in the "Mountain and Sea Classic", "Huainan Zi" and other ancient books,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Buddhism was introduced. Because of th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e mountain, the myth of Xumishan gradually merged with the Kunlun Mountain myth of China. This paper focuses on sorting out the source of the two myths and revealing their respective cultural origin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By comb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myth of Kunlun cosmology and the myth of Xuya cosmology were initially integrated in the Wei, Jin and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From the Chinese Buddhist scriptures to the mixing of the two, gradually a lot of Han nationality was affected, first strange novels, then to geographical works, which also made people look at these two eyes from mythology to geography, until the Qing Dynasty. People's attention and research on both of them are completely transferred from mythical to geographical level, and the pursuit of finding their correspondence in real geography is far more than discussing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he sanctity of Kunlun Mountain has been greatly lost.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I106.7-0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匡釗;神話的象征或結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2 劉愛梅;嶄新而科學的神話學派的崛起──唯物辯證神話學派管窺[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S1期
3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五十年[J];民俗研究;2000年01期
4 葉舒憲;吉田敦彥與日本比較神話學[J];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5 邊緣人;神話學的新視野──讀王孝廉《嶺云關雪──民族神話學論集》[J];民俗研究;2002年01期
6 張嵐;神人“同形同性”——希臘神話特征探析之一[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7 仰海峰;巴特與大眾文化的神話學解碼[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年05期
8 胡和平;論神話的模糊性[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9 劉宗迪;中國現代神話學:在思想與學術之間[J];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02期
10 葉舒憲;神話的超前智慧[J];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任遠;;動植物神話與圖騰崇拜——對赫哲族神話的思考之一[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2 楊健吾;;中國少數民族神話學研究的新收獲——達西烏拉彎·畢馬著《原住民神話大系》十部著作評介[A];“民族文化與全球化”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3年
3 陶陽;;鐘敬文神話學管窺[A];紀念鐘敬文誕辰一百年座談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呂微;;現代神話學與經今、古文說——《尚書·呂刑》闡釋的案例研究(摘錄)[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5 陳連山;;從“小說家言”到“神話之淵府”——中國現代神話學對《山海經》經典地位的塑造[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6 陳建憲;;走向田野 回歸文本——中國神話學理論反思之一[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7 徐燕杭;;解神話的可能性——《神話》一書中符號學與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沖突[A];法國哲學的現代與未來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8 孫斌;張艷芬;;普羅米修斯的四重身份——對馬克思的普羅米修斯的一個神話學考察[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0)[C];2012年
9 崔柳生;;茅盾的神話觀與人類學派的神話學[A];茅盾研究(第六輯)[C];1995年
10 楊玉彬;;阜陽出土東漢“升仙圖”畫像鏡考釋——兼論東漢神人車馬畫像鏡神話學內涵等問題[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曾祥書;中國神話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豫閉幕[N];文藝報;2006年
2 記者 張艷麗 實習生 張煜貞;伏羲、女媧神話在周口[N];周口日報;2006年
3 胡艷麗;神話:望向洪荒指向心靈[N];深圳特區(qū)報;2013年
4 張呈富;神話學研究的力作[N];新聞出版報;2000年
5 記者 馬四新;中國神話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我市隆重開幕[N];周口日報;2006年
6 記者 張艷麗;神話存活在民間[N];周口日報;2006年
7 ;中國河南·中國神話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周口)宣言[N];周口日報;2006年
8 葉舒憲;神話考古的范例[N];中國信息報;2008年
9 葉舒憲;《山海經》與神話地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葉舒憲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神話作為中國文化的原型編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鄒景陽;走出神話的帷幕——中西早期神話中的悲劇意識及其對文學精神和文學主題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1年
2 金海;蒙古神話的文化解讀[D];內蒙古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璐璐;神話隱喻的特性及其在神話復興中的作用[D];燕山大學;2012年
2 張鵬;孫作云神話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年
3 田桂丞;中國神話學百年神話觀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6年
4 韓雪丹;神話的構建:庫切對南非的想象與虛構[D];黑龍江大學;2016年
5 周全;懲罰與超越[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6年
6 沈婉婷;昆侖山與須彌山:中印宇宙觀神話的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7年
7 黃云源;中國神話學20世紀上半葉學術思潮研究[D];云南大學;2015年
8 卓瑪;中國少數民族感生神話的女性人類學闡釋[D];青海師范大學;2008年
9 王偉;夏商周的上帝神話與文化變遷[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張麗娜;神話帷幕里的現實演繹[D];西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4524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145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