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嚴歌苓對美國救世主形象的解構
本文關鍵詞: 嚴歌苓 美國救世主 解構 出處:《江漢論壇》2017年08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嚴歌苓作品中作為"他者"形象存在的美國人在與中國人交往時常常帶有一種執(zhí)著的救世情結。若以救世主身份及救贖方式劃分,嚴歌苓建構的美國救世主形象及救贖模型大致可歸納為三類:美國白人"騎士"及其愛情式救贖、收養(yǎng)東方孩子的美國"父母"及其親情式救贖、美國神職人員及其宗教式救贖。嚴歌苓在建構這些救世主形象及救贖模型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他們的解構,她想要揭示的是美國人所執(zhí)著的這種救世情結其實是東方主義混合了種族歧視、霸權主義的產物,這是作為新移民群體代表的嚴歌苓對西方世界狹隘的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霸權主義的抵抗,也是作家對美國多元文化交織下華人群體的文化出路所作出的思考及其代表華人群體所發(fā)出的呼喚。
[Abstract]:In Yan Geling's works, the Americans, who exist as "the other", often have a persistent salvation complex in their contact with the Chinese people, if they are divided by the status of savior and the way of salvation. The images and models of American savior constructed by Yan Geling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merican white "knight" and their love salvation, American "parents" who adopt oriental children and their kinship. American clergy and their religious salvation. Yan Geling constructed these images of savior and redemption model at the same time completed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m. What she wants to reveal is that the salvation complex that Americans cling to is the product of a mixture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hegemonism. This is Yan Geling's resistance to the narrow cultural centrism and cultural hegemonism in the western worl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immigrant group. It is also the writer's reflection on the cultural outlet of the Chinese group under the interweaving of American multiculturalism and its call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作者單位】: 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中法律敘事的內在矛盾研究”(項目編號:16WXB12)
【分類號】:I712.074
【正文快照】: 20世紀80年代,美國華語文學迎來了一個新的時代。隨著中美正式建交,“文革”風暴的過去,改革開放政策的施行以及全球化的大勢所趨,大批中國人選擇追逐西方世界的文明曙光,或是赴美留學或是定居美國。而以嚴歌苓、查建英為代表的大陸新移民作家群更是逐漸在美華文學中崛起,為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彥博;;嚴歌苓早期生平研究[J];華文文學;2013年04期
2 錢虹;;“無非男女”與“無色之情”——關于嚴歌苓的海外小說及其他[J];名作欣賞;2013年31期
3 郝雪雯;;嚴歌苓小說近十年來研究綜述[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4 孫笑塵;;嚴歌苓 電影想更理想,必須和文學結合[J];電影;2011年09期
5 阿申申;;嚴歌苓“陸犯焉識” 怎么傷就怎么寫[J];普洱;2013年08期
6 南翔;心靈有負的證明——嚴歌苓小說的美感結構[J];華文文學;2002年02期
7 王列耀;女人的“牧”、“被牧”與“自牧”——嚴歌苓《雌性的草地》賞析[J];名作欣賞;2004年05期
8 胡靜;關于生存與人性的對話——對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的一種解讀[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4年03期
9 李培;雌性的魅惑——試析嚴歌苓小說中女性形象的獨特內涵[J];華文文學;2004年06期
10 宋微;人在邊緣——論嚴歌苓旅外小說中的女性形象[J];職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李君娜;嚴歌苓:我有一個同情的耳朵[N];解放日報;2013年
2 胡皓;看新華先鋒如何打造嚴歌苓[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3年
3 整理 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夜雨;嚴歌苓:作家要打開“同情”的耳朵[N];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2014年
4 劉金祥;危險地帶的情感遲早會崩盤[N];黑龍江日報;2014年
5 黃德海;傲慢,以及假花的秘密[N];文學報;2012年
6 祁建;在海外寫作[N];中華合作時報;2004年
7 本報記者 高艷鴿;當今很多女性被“概念”毒化了[N];中國藝術報;2013年
8 朱白;矯情和失真的“好美”[N];東方早報;2014年
9 劉悠翔;《畢業(yè)歌》:嚴歌苓的想法和“唱法”[N];文匯報;2014年
10 戴瑤琴;心,仍是一座城[N];文藝報;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富蓮;論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形象[D];安徽大學;2012年
2 肖雨竹;跨媒介視野下的嚴歌苓研究[D];暨南大學;2013年
3 鄭雪;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形象[D];遼寧師范大學;2013年
4 楊琬玲;論嚴歌苓小說的空間政治[D];沈陽師范大學;2015年
5 李紅朵;跨文化視野下的嚴歌苓小說人性書寫研究[D];河北大學;2015年
6 孫葉青;嚴歌苓小說的苦難與救贖主題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5年
7 侯蘭;嚴歌苓作品的身份認同遷移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年
8 徐丹;集體主義神話下的人性真相[D];閩南師范大學;2015年
9 劉婷婷;嚴歌苓小說中的“文革”書寫[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10 田姍姍;嚴歌苓筆下的女性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4483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1448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