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卡寧小說《地下人,或當代英雄》同貌人體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1-13 01:10
本文關(guān)鍵詞:馬卡寧小說《地下人,,或當代英雄》同貌人體系研究 出處:《北京外國語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馬卡寧 《地下人 或當代英雄》 同貌人
【摘要】:弗拉基米爾·謝苗諾維奇·馬卡寧是當代俄羅斯文壇上一位天分卓越、獨具一格的作家。他被俄羅斯著名文學評論家阿格耶夫、薩拉斯金娜等人公認為"俄羅斯文學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半個世紀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他發(fā)表了多達六十余部長、中、短篇小說及隨筆散文。1993年,中篇小說《鋪著呢子,中間放著長頸瓶的桌子》獲得俄羅斯布克文學獎。1999年,長篇小說《地下人,或當代英雄》獲得俄羅斯國家文學與藝術(shù)類大獎。小說《地下人,或當代英雄》所討論的議題廣泛,幾乎涵蓋了馬卡寧之前作品的大多數(shù)重要命題。因此該小說堪稱作者創(chuàng)作生涯的總結(jié)性作品。這部小說的獨特性體現(xiàn)在很多方面,比如主人公的角色定位、對地下人文化的文學解讀、互文性等,而"同貌人體系的構(gòu)建"則是小說對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繼往開來的一種探索和詮釋,貫穿了小說的諸多方面,也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本論文將馬卡寧的長篇小說《地下人,或當代英雄》作為分析對象,以小說中的"同貌人"體系研究為題目,在對作品文本細讀的基礎(chǔ)上,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參考馬卡寧其他的作品、言論,分析作品中的主人公特點、"互文性"表現(xiàn)手法、"同貌人"體系架構(gòu)等內(nèi)容。自"解凍"至蘇聯(lián)解體期間,蘇聯(lián)地下文學發(fā)展良好。與地上文學共同構(gòu)成了蘇聯(lián)文學的宏偉藍圖!兜叵氯,或當代英雄》描寫了以彼得羅維奇為首的地下藝術(shù)家的生活,但小說并不只是單純哭訴地下室作家的艱難生活,更多是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剖析其對人生意義和文學的思考。小說中除了地下人主人公之外,還塑造了地上作家、精神病人等一系列角色,這些角色與主人公在內(nèi)在性格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他們與主人公構(gòu)成了當代文學意義上的同貌人。同貌人形象是俄羅斯文學中的傳統(tǒng)形象,馬卡寧繼承和發(fā)展了它。傳統(tǒng)上來說,同貌人在文學中通常是指外貌相似、無法互相區(qū)分的人,而隨著文學形式的多樣化,對同貌人的定義更廣泛了。在當代俄羅斯文學中,人物因為"內(nèi)在"的相似性而成為了"同貌人"。同貌人往往有相似的性格或曾經(jīng)有相似的經(jīng)歷,但是后來因為不同的人生選擇而擁有了不同的人生。馬卡寧的小說《地下人,或當代英雄》便是突破了以往同貌人專指一個人,直接敘述這個人的心靈分裂性和思想多重性的傳統(tǒng),通過塑造同貌人人物形象體系,來間接指代主人公內(nèi)心的多重思想,多重選擇。在小說《地下人,或當代英雄》中,馬卡寧成功地塑造了彼得羅維奇、濟科夫、斯莫利科夫等人物,構(gòu)建了一個錯綜復(fù)雜的同貌人體系。小說內(nèi)部的同貌人體系是建立在一個三層的垂直空間中的。從主人公的角度來說,垂直空間最底部的一層屬于地下文學、地下作家,他們寧愿一無所有也不愿意到地上世界來。中間的一層屬于普普通通的居民和俄羅斯新一代的商人。這一層有固定的規(guī)則和權(quán)威,居民永遠不自覺地遵循著這些規(guī)則,他們永遠是中庸的。商人則是利用著這些規(guī)則為自己謀得利益。而上層則是俄羅斯文學。文學對于地下人來說是評判一切的標準,融入其思考世界的過程中。但是當代文學對于中間一層的人來說卻越來越不重要了。普通居民己被固定的規(guī)則羈絆,無法與文學進行靈魂的對話。而商人則在試圖忘記文學和宗教,通過利益的計算來做出判斷。主人公彼得羅維奇身為地下人,但他放棄了作家身份并一直保持與中層居民、商人以及文學的交流,設(shè)身處地地體察三個層次世界的生活和價值觀。他是連接三個層次空間的紐帶,在三個空間中都有同貌人。在他身上有機地融合了三個空間人物的個性和命運。在研究過程中,我們致力于完成以下任務(wù):深入探討《地下人,或當代英雄》及相關(guān)文學作品,展開文本分析,發(fā)掘作家建立的"同貌人"體系及其特點和作用,了解作家對當代文學影響力減退的看法和人性解放的哲學觀點。小說的同貌人體系分為三部分,分別對應(yīng)于小說的三層垂直空間。第一部分是小說地下空間的人物形象與主人公組成的同貌人。彼得羅維奇在小說中的一個地下作家同貌人是濟科夫。起初他與彼得羅維奇同為地下作家,同甘共苦,擁有相似的文學追求。但"解凍"以后,濟科夫選擇接受地上作家的官職,離開了地下文學。他過上了體面的正常生活,卻被工作牢牢羈絆。他的生活是彼得羅維奇可以擁有但不愿選擇擁有的一種生活。小說中另一組重要的同貌人是彼得羅維奇與他的是弟弟韋涅季克特。兩人本都擁有自由的靈魂和杰出的藝術(shù)天賦,但弟弟被關(guān)入精神病院以后,便不得不開始順從于權(quán)威,而主人公自始至終奉行"還擊"的哲學,為了"自我"拼命還擊而得以保持自由。事實上,弟弟韋涅季克特進入精神病院后,喪失了正常生活的能力,如圣愚般在精神病院忍受著不公。在哥哥眼中,弟弟是極具天賦的藝術(shù)家,他如俄羅斯文學般充滿同情心和人文關(guān)懷,但其藝術(shù)天分被權(quán)威所壓制無法展現(xiàn)。在弟弟身上,彼得羅維奇看到?jīng)]有"反擊",而是"被迫屈服"的自己。此外,彼得羅維奇還有幾位始終忠誠于地下文學的同貌人,最終的命運也逃不過悲慘死去或是發(fā)瘋。第二部分是小說中層空間的人物形象與主人公組成的同貌人。由于主人公的邊緣性,他在筒子樓居民中的同貌人較少。小人物捷捷林可以稱得上是他的同貌人。過去的彼得羅維奇渴望發(fā)表文章卻被出版社屢屢拒絕,當時他的身上也具有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小人物"色彩。捷捷林將一條褲腿當成生活的寄托(與果戈里《外套》中的小人物互文),懼怕貧窮的生活,小心翼翼地遵循著生活的規(guī)則。彼得羅維奇與其相似的一點是,一直將自己那臺不能使用了的打字機完好地保存在身邊。后來成為地下人的彼得羅維奇雖然不再寫作,但文學在他內(nèi)心的地位可見一斑。在中層空間的另一組商人同貌人頗具時代特色。商人杜洛夫精明務(wù)實,與主人公一樣,他們不被社會規(guī)則所控制。與主人公不同的是新一代的俄羅斯商人大膽利用社會規(guī)則為我所用。他們企圖用物質(zhì)來保證自我的完整,忽略道德的約束,嘗試在沒有文學和宗教的生活中保持清醒和理智。他們的這一嘗試能否成功成為了主人公所關(guān)心的問題。第三部分是由上層空間中的俄羅斯經(jīng)典文學形象與主人公組成的三組同貌人。為驗證俄羅斯文學對后人的影響力是否會隨著時代更迭而減退,馬卡寧為主人公設(shè)計了三組經(jīng)典文學同貌人。主人公試圖走過三組同貌人的人生道路。小說的標題《地下人,或當代英雄》同時與《地下室筆記》及《當代英雄》互文。小說主人公彼得羅維奇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地下人構(gòu)成了一組同貌人,兩人都身處地下,過著一無所有的生活。時代的變換導(dǎo)致陀氏的地下人與馬卡寧筆下的地下人又有些許不同。陀氏的地下人對地上其他居民的態(tài)度是卑躬屈膝的,他在集體權(quán)威的壓迫下變得神經(jīng)質(zhì)并失去自我,而馬卡寧的當代地下人則從不為任何外力所屈服堅持維護"自我"。萊蒙托夫筆下的畢巧林與彼得羅維奇一樣崇尚個性,藐視社會規(guī)則。畢巧林的個人主義是建立在對周圍人的控制欲之上的,而當今時代的彼得羅維奇則不再追求權(quán)利和控制,他憐憫周圍毫無自我意識的筒子樓居民,但不會想要征服他們。彼得羅維奇是馬卡寧時代的新地下人、新當代英雄,但時代更迭也無法改變永恒的人性。通過主人公最重要的一個同貌人拉斯科爾尼科夫,主人公意識到經(jīng)典文學穿越時代的永恒意義。主人公自認為像俄羅斯新時代商人一樣擺脫了道德束縛的主人公,刻意重復(fù)了《罪與罰》中的情節(jié),本以為自己可以忘記文學,不會悔過。但當自己真正犯下罪行之后,良心的譴責使他重新回歸文學,走上文學救贖之路。馬卡寧通過對地下作家同貌人體系的構(gòu)建,展現(xiàn)了地下藝術(shù)家的多種人生選擇,反映了蘇聯(lián)時期地下作家如何通過保持自我,批判了對蘇聯(lián)政權(quán)對文學藝術(shù)的約束。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文學的地位在當代俄羅斯社會中不再處于中心地位,馬卡寧在構(gòu)建同貌人體系的過程中對此表達了惋惜。同時,馬卡寧對文學的未來是懷有希望的。處在中層空間的同貌人不再關(guān)心文學,而馬卡寧在構(gòu)建上層文學空間同貌人的過程中,驗證了時代變化、人性永恒的命題。文學對人精神上的慰藉和救贖作用是不會隨著時代變遷而變化的。作者提出為保持真正優(yōu)秀文學的影響力,俄羅斯當代文學也應(yīng)努力擺脫桎梏,釋放出自由和人性之魂,以解放被禁錮的普通人的心靈,救贖新時代俄羅斯人的精神迷茫。由于時間倉促,加之作者水平有限,在研究過程中難免存在疏漏和不足,懇請讀者批評指正。希望本論文可以為馬卡寧創(chuàng)作藝術(shù)研究的做出一定貢獻,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點微不足道的幫助。
[Abstract]:The novel i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s in Russian literature . In the past half a century , he published many of his novels , such as the role orientation of the hero , the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man culture , the intertextual nature , etc . In the contemporary Russian literature , the characters have a similar character or a similar experience , but they also have different life paths . In the contemporary Russian literature , the characters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ies or have similar experiences . In his brother ' s eyes , his brother was a very talented artist , and his brother was a very talented artist , but his brother was a very talented artist . His brother was a very talented artist , but his artistic talent was overwhelmed by authority . On his brother , Petrovich saw no " counterattack " . In addition , Mr . Petrovich has a few who are always loyal to the underground literature . In addition , Mr . Petrovich has a few who are always loyal to the underground literature . The final fate also escapes tragic death or madness .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is thesis will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Makainen ' s creative arts and provide a little help to other researchers .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I512.074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晨方;中國俄羅斯文學研究20年:回顧與展望[J];俄羅斯文藝;2000年01期
2 汪介之;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紀念碑——我心目中的20世紀俄羅斯文學經(jīng)典[J];俄羅斯文藝;2000年02期
3 汪介之;重新審視20世紀俄羅斯文學[J];江蘇社會科學;2000年02期
4 葉水夫;總結(jié)與展望──俄羅斯文學研究20年[J];外國文學研究;2000年01期
5 趙立程;二十世紀俄羅斯文學研究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J];學術(shù)交流;2000年06期
6 馬曉
本文編號:14167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141679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