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艾略特《荒原》中象征藝術(shù)的探究
本文關(guān)鍵詞:關(guān)于艾略特《荒原》中象征藝術(shù)的探究 出處:《語文建設(shè)》2016年3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艾略特 《荒原》 象征主義 象征藝術(shù) 詩歌
【摘要】:國際文學領(lǐng)域擁有著無限龐大的流派主義;仡櫖F(xiàn)代派文學領(lǐng)域能夠得知,其中生成時間最早并且影響力最大的一個流派莫過于象征主義文學流派。托麥斯·艾略特作為象征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開創(chuàng)了后期象征主義文學的先河。其代表作品長詩《荒原》奠定了西方文學史的"現(xiàn)代詩歌里程碑"之地位。該作品所采用的藝術(shù)技巧充分體現(xiàn)出了象征主義詩歌的藝術(shù)特點,但卻立足于象征主義的基本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實現(xiàn)了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將象征主義詩歌的藝術(shù)層次推向了一個全新高度,成為了象征主義文學作品的集大成者。本文將以此為出發(fā)點,淺談艾略特《荒原》中的象征藝術(shù),為相關(guān)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提供微不足道的參考。
[Abstract]: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has an infinite school of thought. Looking back at the field of modern literature can be known. One of the earliest and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literature is symbolism. Thomas Eliot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symbolism literature.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the wasteland", laid a "milestone of modern poetry"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 The artistic skills used in this work fully reflect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symbolism poetry. But based on the symbolism of the basic artistic expression techniques to achieve a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symbolism poetry to a new level of art. This paper will take this as a starting point to discuss the symbolism art in Eliot's the waste Land, which will provide a trivial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作者單位】: 山東協(xié)和學院國際學院;
【分類號】:I561.072
【正文快照】: 象征藝術(shù)作為文學藝術(shù)領(lǐng)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是伴隨著藝術(shù)的產(chǎn)生而來。隨著文學理論的深入,象征藝術(shù)的形式以及應用也獲得了源遠流長的發(fā)展。但回顧文學發(fā)展史不難看出,關(guān)于象征藝術(shù)的解讀,在文學界并未獲得較早的意識,文學界對此藝術(shù)形式的自覺認知起步較晚。艾略特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琦;劉寧;;時間與空間的矛盾和統(tǒng)一——解讀艾略特的《荒原》[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11期
2 楊彥清;;“有韻味的牢騷”——艾略特《荒原》新解[J];新西部;2010年12期
3 劉家民;賈淑靜;;《荒原》中的城市“文明”[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陳淑儀;苑輝;;個人與文化的雙重迷惘——艾略特創(chuàng)作《荒原》之根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李賀;;《荒原》迷宮探究三重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3年11期
6 西評;超越西部的一種嘗試——讀朱玉葆《荒原》[J];小說評論;1992年03期
7 徐齊平;;《荒原》的寫作和修改始末[J];文化譯叢;1993年01期
8 林季紅;艾略特《荒原》詩中的復活意識[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9 盧敏,朱伊革;《荒原》:感情的逃避與寄寓[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年S2期
10 李怡;陳曉蘭;;《荒原》:人類世界的拯救[J];文教資料;2010年10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趙國忠;趙蘿蕤與《荒原》[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2 趙國忠;趙蘿蕤與《荒原》[N];中國婦女報;2001年
3 林克歡;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N];文藝報;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懿;《荒原》中女性形象再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5年
2 周芩;惡之花:《荒原》中城市生活的轉(zhuǎn)換力量[D];杭州師范大學;2016年
3 陳林;破碎的整體:《荒原》碎片藝術(shù)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4 馬春蘭;評《荒原》一詩中的對比藝術(shù)[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吳悅;論《荒原》的多重聲音[D];安徽師范大學;2006年
6 盧云;從《荒原》看艾略特文學理論與實踐[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7 李金紅;論泰瑞西斯在《荒原》中的作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8 徐文貴;《荒原》:互文性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鐘穎;《荒原》中的傳統(tǒng)[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李云;《荒原》的生態(tài)解讀[D];華僑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719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1371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