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身份的認同與超越——“柵欄”的隱喻藝術(shù)與人性描寫
本文關(guān)鍵詞:文化身份的認同與超越——“柵欄”的隱喻藝術(shù)與人性描寫 出處:《學術(shù)界》2016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奧古斯特·威爾遜 柵欄 隱喻 身份
【摘要】:對非裔美國黑人而言,"閱讀"不是游戲,只有書寫自己的歷史才不會被白人世界同化而失去作為群體和個體的自我,才能知道"我是誰"。站在文化民族主義的高度,奧古斯特·威爾遜在《柵欄》一劇中將大量的隱喻運用到創(chuàng)作之中,結(jié)合生動真實的語言及對人物沖突的成功描述,再現(xiàn)了一段非裔美國黑人的生存現(xiàn)實,幫助他們在不斷審視自我與歷史的進程中跨越了心靈和身份的柵欄,實現(xiàn)了文化身份的認同與超越。
[Abstract]:For African American black people, "reading" is not a game. Only by writing their own history can they not be assimilated by the white world and lose their self as a group and individual, so that we can know who I am. Stand in the height of cultural nationalism, August Wilson in "a" fence play will be used to create a lot of metaphors, with vivid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of successful description of the conflict, a reproduction of the Afro American life, help them continue to examine self and history across the heart and the identity of the fence, the identity and Transcendence of cultural identity.
【作者單位】: 浙江農(nóng)業(yè)商貿(mào)職業(yè)學院經(jīng)濟貿(mào)易系;中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
【基金】:2015年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身份的認同與超越:奧古斯特·威爾遜戲劇《柵欄》中的隱喻研究”(Y201533057)的成果
【分類號】:I712.073
【正文快照】: 美國當代著名非裔劇作家奧古斯特·威爾遜,用二十余年的時間創(chuàng)作了《吉特尼》(Jit-ney,1982)、《柵欄》(Fences,1985)等十部戲劇。每部劇均以20世紀中的一個十年為背景,以編年史的方式記錄了美國黑人生活的各種經(jīng)歷,其作品被贊譽為非裔美國文學中的世紀史詩。他曾兩次獲得普利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美國黑人傳記作家——安吉魯[J];外國文學;2002年01期
2 樂軒;;治療美國黑人兩性關(guān)系:對《吃鹽的人》的文化解讀[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傅廷真;;美國黑人的前世與今生[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9年01期
4 卞慕東;;美國黑人參政的歷史演變——從《湯姆叔叔的小屋》到奧巴馬勝選[J];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張維紅;;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黑人高等教育發(fā)展實證分析[J];教育與考試;2011年01期
6 陳超;;從美國黑人狀況及埃利森經(jīng)歷探析《無形人》[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0期
7 雷雨田;論美國黑人教會[J];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3期
8 李欣欣;;從《根》解讀美國黑人的文化休克現(xiàn)象[J];芒種;2013年06期
9 曾艷鈺;論美國黑人美學思想的發(fā)展[J];當代外國文學;2004年02期
10 習強毅;;文學作品中的美國黑人形象變化[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9年06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清芳;爵士樂演繹美國黑人心靈解放史[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2 楊仁敬;迅速崛起的美國黑人女作家群[N];中華讀書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黃堅;從“我是誰?”到“我們是誰”:論奧古斯特·威爾遜戲劇中的美國黑人身份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燕;創(chuàng)傷·生存·救贖[D];蘇州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菲;論托妮·莫里森《寵兒》中的美國黑人女性主體性[D];天津財經(jīng)大學;2014年
2 王蓓;美國黑人:在困境中追求幸福[D];天津外國語學院;2009年
3 王經(jīng)緯;論美國黑人族群的身份認同[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歡歡;美國黑人史學的演變及其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5 戚寧;美國黑人的“二次解放”[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王寧;十九世紀晚期美國黑人的“文藝復興”[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支斌生;美國黑人話語的詩意表達[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8 萬曉船;建構(gòu)美國黑人出路的新思路[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9 孫亞平;論美國黑人中年家庭婦女自我的迷失[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10 周秀玉;美國黑人的困境與自救[D];黑龍江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3474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xiandaiwenxuelunwen/134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