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卡東巴文記錄語言的能力考查
本文關鍵詞:汝卡東巴文記錄語言的能力考查
【摘要】:能否完全記錄語詞是東巴文定性的一項重要依據(jù)。筆者以田野調(diào)查所得的經(jīng)書為例,在改良學界慣用的窮盡式統(tǒng)計法的基礎上,對汝卡東巴文記錄語言的能力進行了考查,并結(jié)合其它證據(jù),認為汝卡東巴文已經(jīng)具備完全記錄語詞的能力。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文學藝術與傳播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迪慶納西東巴文化傳習館;
【關鍵詞】: 汝卡東巴文 記錄 能力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納西族語言調(diào)查研究及有聲資料建設”(10CYY040)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特別資助“基于語言文字調(diào)查研究的納西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2012T5018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納西語方言調(diào)查”(10833153001)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257
【正文快照】: 東巴文的字詞關系是學者們很早就關注的問題,從字詞關系出發(fā)對東巴文定性也是東巴文研究中的一個焦點。在相關研究中,例證法是一種常見方法,但容易被批評為“往往根據(jù)自己研究的需要,截取經(jīng)文中的一些片斷進行抽樣式的分析統(tǒng)計”,“這樣得出的結(jié)論還有待深入考證”[1]。為彌補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紅妤;;借形字管窺[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2 朱建軍;從文字淵源物的角度對語段——記意文字類型學的探討[J];大理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3 黃思賢;;從異體字的差異看納西東巴文的發(fā)展[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朱建軍;;對滇川黔桂四省區(qū)彝文的若干認識——以對552組同義彝文相關調(diào)查的結(jié)果為基礎[J];中國文字研究;2009年00期
5 胡文華;;納西東巴文會意兼聲字分析[J];中國文字研究;2010年00期
6 朱建軍;;從文字接觸視角看漢字對水文的影響[J];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7 翟宜疆;;水文文字符號與它所記錄的語言單位的對應關系[J];中國文字研究;2011年02期
8 王元鹿;;我們將會更加了解東巴文字[J];中國文字研究;2012年01期
9 何];;論文字生成機制(一)[J];中國文字研究;2007年02期
10 王元鹿;;關于文字傳播的同義比較的意義與任務[J];中國文字研究;200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李曉亮;毛志剛;;納西東巴文與甲骨文鳥類字比較研究[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2 楊薇薇;;借形字淺論[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3 和金權;;形、魂、氣的三元融合——試論納西族傳統(tǒng)“氣”思想視域中的生命觀[A];中華民族復興與民族哲學發(fā)展研究——2013年中國少數(shù)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年會中國石油大學(華東)60周年校慶學術研討會文集[C];2013年
4 劉婕;;《求取占卜經(jīng)》哥巴文異體字分析[A];學行堂語言文學論叢(第四輯)——2013年全國博士生論壇(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與比較文學學研究領域)論文集[C];2013年
5 余攀;;淺析借用漢字的哥巴文字符[A];學行堂語言文學論叢(第四輯)——2013年全國博士生論壇(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與比較文學學研究領域)論文集[C];2013年
6 楊蕾;;淺談哥巴文的綴飾字素[A];學行堂語言文學論叢(第四輯)——2013年全國博士生論壇(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與比較文學學研究領域)論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飛洲;納西東巴文字字素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高慧宜;傈僳族竹書文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朱建軍;古漢字與滇川黔桂彝文同義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翟宜疆;水文造字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黃思賢;納西東巴文獻用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明;《古壯字字典》方塊古壯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陳正勇;自然、神性與美[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8 張亞蓉;《說文解字》的諧聲關系與上古音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9 鐘耀萍;納西族汝卡東巴文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10 胡文華;納西東巴文形聲字研究及其文字學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紅妤;傈僳竹書與納西哥巴文造字機制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李佳;《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集》祝福語用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張艷花;納西東巴文經(jīng)書中省略現(xiàn)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小希;納西東巴文形聲字意符類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黃麗登;凌云方塊壯字與馬山方塊壯字字形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葉玉英;《文源》的文字學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7 方東杰;“六書”初義新探[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亞蓉;《說文解字》諧聲字的音韻關系及上古聲母的討論[D];蘇州大學;2005年
9 王華軍;漢字造字法與結(jié)構類型理論思辨[D];西北大學;2007年
10 李艷;漢字結(jié)構理論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鐘耀萍;;納西族汝卡東巴經(jīng)初探[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本文編號:6481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648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