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分析、作格分析及其在批評話語分析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及物分析、作格分析及其在批評話語分析中的應用
更多相關文章: 及物分析 作格分析 霧霾 批評話語分析 環(huán)境傳播
【摘要】:本文回顧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及其它研究對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的相關論述,并結合對《京華時報》中霧霾相關新聞報道的分析,探討了這兩種分析方法在批評話語分析中的作為空間。本文認為,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各有所長,互為補充,綜合運用兩種分析,更能夠豐富批評話語分析的文本分析手段,揭示新聞話語表征背后所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
【關鍵詞】: 及物分析 作格分析 霧霾 批評話語分析 環(huán)境傳播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跨文化視域下國際突發(fā)事件的新聞話語表征研究”(21000-31610105) 廣東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面向國際事務的英語專業(y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與實踐”(21000-18822160)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評價視域下的中國高教機構話語民主化研究(1978-2014)”(14YJA740045)的部分成果
【分類號】:H04
【正文快照】: 1.引言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具有三大元功能(Metafunction):概念(Ideational)功能、人際(Interpersonal)功能和語篇(Textual)功能。它們分別對應三個情景語境范疇,即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Halliday 1994;彭宣維2007)。概念功能指語言表征外部世界和內心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蕭九根;田峗宗;;對及物分析和作格分析互補性的質疑[J];社會科學家;2006年05期
2 秦德娟;袁毅敏;;作格分析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3 曾立英;;作格研究述評[J];現(xiàn)代外語;2007年04期
4 陳全獻;周云銳;;駁作格分析與及物分析的從屬性[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35期
5 王全智,徐健;作格概念的延伸及其解釋力[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年01期
6 張小紅;;對作格的移情考察[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7 程琪龍;及物和作格的系統(tǒng)功能分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4年06期
8 蘇雪蓮;;及物分析法與作格分析法的比較研究[J];海外英語;2013年22期
9 毛玲玲;;作格動詞與副詞位置的關系[J];青年文學家;2012年08期
10 潘泰;;也談漢語的“作格”問題[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牛保義;;自立和依存——英語作格句的象征關系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王文斌;羅思明;劉曉林;于善志;;英漢作格動詞的語義—句法界面比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倪蓉;現(xiàn)代漢語作格交替現(xiàn)象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馬樂東;作格結構的功能分析及其在漢語中的應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3 李素枝;中國英語學習者非賓格性與非作格性習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希芳;英漢作格動詞的句法—語義界面研究[D];寧波大學;2015年
2 李珍;漢語作格結構句法語義研究[D];湘潭大學;2015年
3 解靜莉;英漢作格句的認知對比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4 呂寶霞;英漢語言作格句的句法-語義對比分析[D];寧波大學;2012年
5 曹東;作格分裂模式的連續(xù)統(tǒng)分析[D];北京大學;2012年
6 鐘連枚;漢語的分裂作格現(xiàn)象[D];中南大學;2009年
7 乙曉曉;英漢動詞作格對比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8 周云銳;英語作格結構與中動結構認知對比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07年
9 劉芳;英漢作格動詞的句法與語義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10 李娟;英漢成對作格動詞對比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218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62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