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元結構視角下的上古漢語狀態(tài)類音變構詞
本文關鍵詞:論元結構視角下的上古漢語狀態(tài)類音變構詞,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上古漢語借助語音屈折所表示的完成體范疇有兩種發(fā)展路徑:一是側重描述動作行為或變化完成后形成的狀態(tài),以清濁交替為主要構形手段,如"折章入/折禪入";一是側重指稱動作行為或變化完成后產生的結果即新出現的事物,以變讀去聲為主要形態(tài)標記,如"過見平/過見去"。兩者的語法形式和發(fā)展路徑各異,我們將前者稱為"狀態(tài)"類音變構詞。從論元結構看,該類構詞中,派生詞變讀濁輔音,指派主事格。其語音、語義、句法三個層面的配合關系為:源詞在語義層面指派施事格、受事格,分別實現為句法層面的主語、賓語,語音層面為清輔音、無標記;派生詞在語義層面指派主事格,實現為句法層面的主語,語音層面變讀濁輔音,有標記。
【作者單位】: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關鍵詞】: 狀態(tài)類音變構詞 論元結構 語音 語義 句法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CYY071)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七批特別資助項目(2014T70568)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14ZDB097)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141
【正文快照】: 1引言1.1漢藏語中時體范疇的相關討論表示動作行為或變化已完成的時(tense)和體(aspect)是有形態(tài)的語言中同時間(time)性密切相關的兩個語法范疇。藏緬語族中的大多數語言只有“體”范疇沒有“時”范疇,黃布凡(1985)指出:“木雅語動詞無‘時’范疇,表示過去發(fā)生的動作行為一般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魏紅;朱軍;;漢語論元結構的“動態(tài)性”特征[J];思想戰(zhàn)線;2009年03期
2 朱軍;;論元結構的互動性與層次性[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3 王建平;于慧;;雙賓論元結構的隱喻詮釋[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9期
4 鄭淑明;周雷敏;;英漢致使句論元結構易位對比研究及翻譯[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8期
5 史成周;;英漢優(yōu)先論元結構對比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3年08期
6 顧陽;論元結構理論介紹[J];國外語言學;1994年01期
7 林娜;;口語操作指南語體中動詞論元結構的分析[J];考試周刊;2014年10期
8 王振來;;被動表述式的論元結構分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9 陶紅印;;操作語體中動詞論元結構的實現及語用原則[J];中國語文;2007年01期
10 王初明;《可學得性與認知:論元結構的習得》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4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謝都全;論元實現和事件結構:動詞短語句法[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2 李來發(fā);英漢語物移動詞與其論元易位對比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熊迎輝;《齊民要術》論元結構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呂松琳;論元結構要略[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蘇;論元結構的元理論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4 任會啟;漢語智障兒童動詞論元結構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5 田城;中國英語學習者論元結構的習得[D];湖南大學;2014年
6 季蘇鶴;中國大學生英語論元結構習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7 康積勤;動詞的論元結構在2-5歲兒童動詞理解和習得中的作用[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8 肖玲;漢語兒童早期論元結構發(fā)展的詞類和能產性問題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9 杜盛斌;“自分”的生成與話題化的關聯(lián)[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10 馮靜;論領有名詞結構的生成[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論元結構視角下的上古漢語狀態(tài)類音變構詞,,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955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49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