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人被稱“貝、翁貝”探源
本文關鍵詞:臨高人被稱“貝、翁貝”探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臨高人被一些海外學者稱為"Be"或"Ong-be",譯寫作"貝""翁貝"。有人就將其理解為"Ong"指人,"be"指村,"Ong-be"就是村人的意思。文章提出"Ong-be"就是"翁伯","Be"就是"伯"。臨高話"翁伯、伯"都是對長者、對男子的尊稱,猶如各地方言口語"老、大"之稱長者、尊者。這是中華文明"禮儀之邦"的一種體現(xiàn)。
【作者單位】: 海南師范大學;
【關鍵詞】: 臨高 貝(伯) 翁 尊稱 詞頭
【分類號】:H17
【正文快照】: -先說“貝”就是“伯”(附“不”) 臨高人被稱“貝”或“翁貝”,原因為何?實際所指為何?本文試解釋如下。 臨高人被一些海外學者稱為“Ong-be”或“Be”,譯寫作“翁貝”“貝”。有的就理解為“Ong”指人,“be”指村,所以“Ong-be”就是村人的意思。橋本萬太郎1980年的《臨高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梁敏;“臨高人”——百粵子孫的一支[J];民族研究;1981年04期
2 詹慈;試論海南島臨高人與駱越的關系[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03期
3 馬加林;臨高民歌格律初探[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03期
4 陳江;海南島“臨高人”族源族屬之我見[J];東南文化;1987年03期
5 劉劍三;;海南臨高話漢字音[J];海南師院學報;1993年03期
6 符昌忠;;我為何倡議臨高學研究[J];神州民俗(通俗版);2014年01期
7 許瀟尹;;海南臨高漁歌“哩哩美”原生態(tài)分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大躍進中的臨高婦女[J];中國水產(chǎn);1958年09期
9 莫祖禧;;“臨高人”進居海南島時代探討[J];廣西民族研究;1986年02期
10 雪兒;;臨高漁歌[J];新東方;201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羅國祥;;淺談臨高藥品市場存在的問題和對策[A];海南省藥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孫樂明 通訊員 黃朝陽;文體舞臺演繹活力臨高[N];海南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趙紅 李關平 特約記者 陳朝輝;臨高在夯實基礎中快步前行[N];海南日報;2010年
3 記者 王勇 特約記者 陳朝輝 通訊員 符志成;臨高征集“臨高名片”[N];海南日報;2010年
4 陳文成;海南臨高支行服務大客戶增存獲突破[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10年
5 記者 丁靜 王勇 通訊員 符啟承;臨高16座公廁投入使用[N];海南日報;2011年
6 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王勇;海南“臨高人”的族源及遷徙路徑[N];海南日報;2011年
7 記者 趙葉蘋 張玉潔;臨高:中學生遲到被老師扇耳光跳樓摔斷腰[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8 本報記者 周發(fā)源 劉澤林;崛起在瓊島西部[N];中國改革報;2007年
9 陳超 孫樂明 陳朝輝;18項目填補臨高多項空白[N];海南日報;2007年
10 陳超邋通訊員 吳孝俊 特約記者 陳朝輝;臨高投入千萬元推動農(nóng)機化[N];海南日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花;臨高話量詞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臨高人被稱“貝、翁貝”探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879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487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