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隱喻運動事件的詞匯化類型探究——整合語料庫和實驗的證據(jù)
本文關鍵詞:漢語隱喻運動事件的詞匯化類型探究——整合語料庫和實驗的證據(j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現(xiàn)代漢語在Talmy提出的動詞框架語言和衛(wèi)星框架語言中的歸屬問題,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本文整合語料庫和實驗證據(jù),對漢語隱喻運動事件的詞匯化模式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結果顯示,現(xiàn)代漢語隱喻運動事件的詞匯化模式以衛(wèi)星框架語言為主,但兼有動詞框架語言和均等框架語言的特征,整體趨勢為衛(wèi)星框架型動詞框架型均等框架型。漢語隱喻運動事件的詞匯化特征表明漢語是一種互補型語言。
【作者單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
【關鍵詞】: 詞匯化模式 隱喻運動事件 類型學 現(xiàn)代漢語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現(xiàn)代漢語宏事件語義類型學實證研究”(項目編號:13BYY012) 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英漢隱喻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對比研究”(項目編號:13SB0141)的階段性成果 2015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基本科研業(yè)務費——博士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
【分類號】:H15
【正文快照】: 1.引言運動事件是認知語言學和類型學的熱門話題(Talmy,1985,2000,2009,2012;Slobin,2004;Beavers,et al.,2010等)。Talmy把含有運動及持續(xù)性靜止的情景都看作是運動事件,其內部語義成分由[焦點](Figure)、[背景](Ground)、[運動](Motion)和[路徑](Path)組成。這些成分還可以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闞哲華;;漢語位移事件詞匯化的語言類型探究[J];當代語言學;2010年02期
2 李雪;;英漢隱喻運動表達的對比研究[J];外語學刊;2009年03期
3 沈家煊;;現(xiàn)代漢語“動補結構”的類型學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3期
4 羅杏煥;;英漢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的類型學研究[J];外語教學;2008年03期
5 李福印;;靜態(tài)事件的詞匯化模式[J];外語學刊;2015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賈燕偉;;英漢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的認知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0期
2 曾傳祿;;漢語位移事件參照及其格標[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劉小川;;淺析漢語趨向范疇語義演變的共性特征[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薛玉萍;;漢語運動事件框架語言類型歸屬的再思考[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5 秦洪武;崔蓉;;事件共指與話語連貫[J];當代語言學;2009年01期
6 闞哲華;;漢語位移事件詞匯化的語言類型探究[J];當代語言學;2010年02期
7 徐丹;沈家煊;完權;;《漢語句法的類型轉變》述評[J];當代語言學;2010年03期
8 史文磊;;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研究綜觀[J];當代語言學;2012年01期
9 石慧敏;;漢語動結式研究綜述[J];對外漢語研究;2011年00期
10 吳福祥;漢語歷史語法研究的目標[J];古漢語研究;2005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孫愛玲;漢語、印尼語限定性與描寫性狀語對比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3 黃月華;漢語趨向動詞的多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5 曾永紅;中國大學生英語運動事件表達習得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孫凡;現(xiàn)代漢語結果體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7 宛新政;現(xiàn)代漢語致使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8 楊崢琳;現(xiàn)代漢語述結式的不對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9 管博;漢英表征宏事件的差異對中國學習者動詞—小品詞組合使用的影響[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10 劉振平;單音形容詞作狀語和補語的對比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耿冰;“實現(xiàn)事件”結構詞匯化模式的英漢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常婧;漢語動結式致事論元實現(xiàn)的構式語法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3 華祚彩;《呂氏春秋》兼語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超;初中級對外漢語精讀教材情態(tài)補語練習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河斗振;漢韓運動動詞事件框架表達的對比分析[D];北京大學;2011年
6 張毅;津巴布韋學生習得漢語述補結構的偏誤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蔡雯婷;現(xiàn)代漢語“V以”研究及其個案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邢玲;“A到X”構式的形成及功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凱;“VV”類動結式的自主性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鄭小嬌;自主移動概念與英語自主移動句的生成與擴展[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浩一;概念結構與非自主性語法:漢語語法概念系統(tǒng)初探[J];當代語言學;2002年01期
2 闞哲華;;漢語位移事件詞匯化的語言類型探究[J];當代語言學;2010年02期
3 何樂士;;從《左傳》和《史記》的比較看《史記》的動補式[J];東岳論叢;1984年04期
4 李臨定;究竟哪個“補”哪個?——“動補”格關系再議[J];漢語學習;1984年02期
5 崔希亮;空間關系的類型學研究[J];漢語學習;2002年01期
6 史文磊;;國外學界對詞化類型學的討論述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嚴辰松;運動事件的詞匯化模式——英漢比較研究[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06期
8 羅思明;;英漢“緩步”類動詞的語義成分及詞化模式分析[J];外語研究;2007年01期
9 李雪;;英漢移動動詞的詞匯化模式差異及其對翻譯的影響[J];外語學刊;2008年06期
10 吳建偉;;英漢運動事件路徑語義的句法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9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宗江;;去詞匯化:“結婚”和“洗澡”由詞返語[J];語言研究;2006年04期
2 徐時儀;;“一味”的詞匯化與語法化考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06期
3 邵敬敏;;說“V一把”中V的泛化與“一把”的詞匯化[J];中國語文;2007年01期
4 盛銀花;;“還有”的連接功能及其詞匯化[J];語言研究;2007年04期
5 魯克偉;韋漢;;死喻形成的多維考察——隱喻是如何被詞匯化的[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劉紅妮;;“一+N”的詞匯化與語法化——以“一概”的個案研究為例[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劉紅妮;;“一律”與“一概”的詞匯化、語法化比較初探[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李雅;張建偉;;詞匯的價值觀念框架下的認知模式探微[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董祥冬;;“V+有”的詞匯化進程[J];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10 劉紅妮;;“以期”的詞匯化及相關問題——兼論“以V”的詞匯化、共性與個性[J];語言科學;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董秀芳;;句法構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周國輝;;實用虛化 虛用實化——語法化與詞匯化的辯證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應學鳳;;“不大”詞匯化試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王向征;曾紅玲;劉思耘;;漢語不同結構慣用語的聽覺詞匯化研究[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黃昌靜;;英漢雙及物構式引申機制對比[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巖 浙江師范大學國際學院;漢語更接近“衛(wèi)星框架語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匡芳濤;英語專業(yè)詞匯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劉紅妮;漢語非句法結構的詞匯化[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3 應真箭;二語詞匯學習軟件中的詞聚合效應[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朱元;漢英視覺詞匯認知語義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5 潘明霞;漢英“身物互喻”詞匯對比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6 卡麗娜;烏漢語詞匯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劉曉然;雙音短語的詞匯化[D];四川大學;2007年
8 王洪涌;先秦兩漢商業(yè)詞匯—語義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王品;人稱系統(tǒng)中詞匯與語法的互補[D];復旦大學;2011年
10 梁金寶;藏語歷史文獻詞匯統(tǒng)計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欣;英漢新詞詞匯化程度對比分析[D];煙臺大學;2009年
2 董玲玲;“V不得”的詞匯化及其例證[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3 范寧;“何X”的詞匯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4 張明友;“V不得”的詞匯化研究[D];汕頭大學;2010年
5 崔貴兵;“V不C”結構的詞匯化研究[D];汕頭大學;2010年
6 李芬;雙音結構“X以”的詞匯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紅云;“然+X”詞語的詞匯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8 沈中平;時間詞“X前/后”詞匯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胡珂;漢語非短語結構的詞匯化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10 劉靈敏;否定結構的詞匯化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漢語隱喻運動事件的詞匯化類型探究——整合語料庫和實驗的證據(jù),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647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464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