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藝術論文 >

對“A+了+O”結構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4 14:40
  漢語形容詞作為一個獨立的詞類已經在語法學界得到公認,但漢語形容詞是一個內部成員豐富,語法功能復雜的詞類范疇。關于漢語形容詞是否能帶賓語,帶賓語后的詞性問題語法學界爭論不一。本論文針對漢語中“A+了+0”的語言用例作了歷時和共時的對比分析,反映出漢語形容詞能帶賓語的現狀,并對這一結構進行深層次的語義、句法、語用三個平面的系統(tǒng)客觀分析,挖掘其內在的形成和選擇機制。本論文第一章回顧了以往研究成果,確定了本論文的考察范圍。第二章論述了“A+了+0”結構的發(fā)展由來。第三章通過對“A”的單雙音節(jié)構成類型和“0”的構成類型來分析“A+了+0”結構的句法構成類型。第四章分析了“A+了+0”結構中“A”和“0”的語義特征,并根據“A”的語義范疇的配價來進一步分析對其后“0”的的選擇。第五章對“A+了+0”結構從整體上分析了其作謂語、補語、狀語和定語的句法功能,以及從隱喻認知的角度和語言經濟原則分析了“A+了+0”結構的語用意義。本論文通過對“A+了+0”結構的客觀描寫分析,使我們對其結構的語義、語法、語用有了一個較為清晰、全面的認識,同時也形成了一些自己初步的看法,其完善與否還有待通過進一步研究來加以印... 

【文章來源】:湖北大學湖北省

【文章頁數】:4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意義
    (二) 研究概況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對象
        1. 形容詞范圍的確定
        2. 賓語的界定
        3. 形容詞的兼類問題
        4. 形容詞的活用問題
        5. 語料來源
        6. 本文所用符號說明
第二章 論述“A+了+O”結構的發(fā)展由來
    (一) “A+了+O”結構中動態(tài)助詞“了”的由來
    (二) “A+了+O”結構的發(fā)展
    (三) 分析“A+了+O”中“了”的語法特點
第三章 “A+了+O”結構的構成類型
    (一) A為單音節(jié)形容詞的構成類型
        1. A_單+了+O_真
        2. A_單+了+O_(名量)
        3. A_單(了)A_單+O
    (二) A為雙音節(jié)形容詞的構成類型
        1. A_雙+了+O_真
        2. A_雙+了+O_(名量)
第四章 分析“A+了+O”結構中“A”和“O”的語義類別特征
    (一) “A+了+O”結構中“A”的語義特征
        1. “A+了+O”結構中的“A”具有[+程度]特征
        2. “A+了+O”結構中“A”具有[動態(tài)]特征
        3. “A+了+O”結構中“A”具有[+致使]特征
        4. “A+了+O”結構中的“A”具有[+自變]
    (二) “A+了+O”結構中的“O”的語義類別
        1. 呈現類
        2. 名量類
        3. 經歷類
        4. 對象類
    (三) “A+了+O”結構中“A”的價對“O”的選擇限制
        1. “A”為單價形容詞對“O”的選擇
        2. “A”為雙價形容詞對“O”的選擇
        3. “A”為三價形容詞對“O”的選擇
第五章 分析“A+了+O”結構的句法功能和語用功能
    (一) “A+了+O”結構的句法功能
        1. “A+了+O”結構作謂語的句法功能
        2. “A+了+O”結構作補語的句法功能
        3. A+了+O”結構作定語、狀語等修飾性成分的句法功能
    (二) 分析“A+了+O”結構的語用功能
        1. 從隱喻認知的角度分析“A+了+O”結構的語用意義
        2. 從語言經濟原則角度分析“A+了+O”結構的語用意義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語法化現象在不同層面中的句法表現[J]. 張誼生.  語文研究. 2010(04)
[2]“動賓式動詞+賓語”的深層句法、語義、語用理據[J]. 李爽.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10(01)
[3]當代漢語中的“形+過+賓”比較式[J]. 張恒君.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9(09)
[4]形容詞的動態(tài)意義[J]. 徐秋林.  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4)
[5]形容詞帶真賓語的動因分析[J]. 汪敏鋒.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07(09)
[6]漢語量范疇研究的若干問題[J]. 李勁榮.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7(05)
[7]“形容詞+動態(tài)助詞”現象的淺析[J]. 劉明.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07(08)
[8]形·名組合的句法限制及表達功能[J]. 李勁榮.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1)
[9]漢語動態(tài)形容詞的界說及其基本特征[J]. 劉長慶.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05)
[10]試論A了N[J]. 王明洲,潘曉軍.  現代語文. 2006(06)

博士論文
[1]現代漢語狀態(tài)形容詞的認知研究[D]. 李勁榮.上海師范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形動兼類詞研究[D]. 趙玥.河北師范大學 2009
[2]現代漢語中形容詞帶賓語問題研究[D]. 聶漢琳.浙江大學 2008
[3]現代漢語形容詞帶賓語情況考察[D]. 劉光婷.首都師范大學 2008
[4]狀位對形容詞的選擇和限制[D]. 楊淑芳.華中師范大學 2007
[5]現代漢語“形+(X)+賓”結構研究[D]. 鄧楠楠.上海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49481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49481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705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