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孫偘《爾雅直音》音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27 00:20
孫儡的《爾雅直音》刊刻于1795年,全書共有2532條音注,基本上采用直音的形式注音,兼有紐四聲法。這部音學著作一直沒有人做過系統(tǒng)的研究。經(jīng)過系統(tǒng)整理,我們找到可以利用的音注材料1719條。結(jié)論是:該音系反映的是清朝中期吳語區(qū)的知識分子使用的受到北方官話影響的語音,即高郵官話。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反切比較法、音位分析法、文獻參證法和方言參證法。主要結(jié)論是:一.聲母有34個,其主要特點是:1.全濁聲母基本保存比較完整,十個全濁聲母出現(xiàn)濁音清化現(xiàn)象,雖個別聲母清化程度比較高,但是,總體上僅有13.19%的濁聲母清化。中古音的全濁聲母保存比較完整。2.輕唇音非、敷合并,部分奉母和非、敷合并,微母獨立。3.零聲母擴大;影母和部分疑母、匣母相混;4.泥、娘合流。5.知二莊、知三章分別合并,二者之間存在對立;精組也保持獨立。6.匣母、喻母部分相混。7.禪、船合并;從邪、從船、從澄等聲母有互注現(xiàn)象二.韻母有24個韻部(6個入聲韻部),49個韻母(14個入聲韻母)1.入聲韻-p、-t、-k尾相混,形成喉塞音韻尾;入聲韻保留。2.一等重韻合并,二等重韻合并,一、二等韻合并,重韻的區(qū)別已經(jīng)消失;3.三...
【文章來源】: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18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爾雅直音》作者簡介
1.2.《爾雅直音》文本簡介
1.3.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材料的問題
1.3.2 研究方法的問題
第二章 《爾雅直音》的聲母
2.1 唇音
2.1.1 重唇音
2.1.2 輕唇音
2.2 舌頭音
2.3 齒頭音
2.4 舌上音和正齒音
2.4.1 舌上音
2.4.2 正齒音
2.5 喉牙音
2.5.1 喉音
2.5.2 牙音
2.6 半舌、半齒音
2.7 聲母表
第三章 《爾雅直音》的韻母
3.1. 陽聲韻
3.1.1 東鍾部
3.1.2 江陽部
3.1.3 庚青部
3.1.4 寒山部
3.1.5 先添部
3.1.6 真侵部
3.2. 陰聲韻
3.2.1 齊微部、支詞部、而爾部
3.2.2 灰回部
3.2.3 皆來部
3.2.4 家麻部與車遮部
3.2.5 魚虞部和模戈部
3.2.6 歌戈部
3.2.7 尤侯部
3.2.8 蕭豪部
3.3 入聲韻部
3.3.1 屋燭部
3.3.2 覺藥部
3.3.3 陌職部
3.3.4 曷鎋部
3.3.5 屑帖部
3.3.6 質(zhì)物部
3.4.《爾雅直音》韻母表
3.4.1 陽聲韻部
3.4.2 陰聲韻部
3.4.3 入聲韻部
第四章 《爾雅直音》的聲調(diào)
4.1.濁上保留
4.2.陰陽分調(diào)
4.3.不同聲調(diào)的互注
第五章 《爾雅直音》音系與中古音系統(tǒng)的比較
5.1.聲母
5.1.1 濁音清化
5.1.2 非、敷合流
5.1.3 零聲母擴大
5.1.4 知莊章組的兩分
5.1.5 泥、娘的混并
5.1.6 禪、船的混并
5.2.韻母
5.2.1 入聲韻尾的消變
5.2.2 閉口韻的消失
5.2.3 重韻的合流
5.2.4 重紐的消失
5.2.5 等位的演變
5.2.6 異攝諸韻的合并
5.3.聲調(diào)
5.3.1 濁上的保留
5.3.2 陰陽分調(diào)
第六章 《爾雅直音》與《中原音韻》音系的比較
6.1.聲母
6.2.韻母
6.3.聲調(diào)
第七章 《爾雅直音》的音系性質(zhì)
7.1.《爾雅直音》與明清吳語區(qū)韻書的比較
7.2.《爾雅直音》與《同文備考》的比較
7.2.1 兩書的共同點
7.2.2 兩書的不同點
7.2.3 結(jié)論
7.3.《爾雅直音》作者及刊刻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
第八章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文白異讀和層次區(qū)分[J]. 王福堂. 語言研究. 2009(01)
[2]論《爾雅音圖》的音系基礎(chǔ)[J]. 馮蒸. 漢字文化. 2007(03)
[3]文白異讀、音韻層次與歷史語言學[J]. 王洪君.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2)
[4]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xiàn)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guān)系[J]. 王洪君. 語言研究. 1999(01)
[5]宋元時期入聲韻尾的消變[J]. 劉青松.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2)
[6]《爾雅音圖》的聲調(diào)[J]. 馮蒸. 語言研究. 1997(01)
[7]《爾雅音圖》的疑母[J]. 馮蒸. 云夢學刊. 1997(01)
[8]《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初三、四等韻合流[J]. 馮蒸. 漢字文化. 1995(04)
[9]《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代知莊章三組聲母演變[J]. 馮蒸. 漢字文化. 1994(03)
[10]知莊章流變考論[J]. 李行杰. 青島師專學報. 1994(02)
本文編號:3460489
【文章來源】:首都師范大學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18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爾雅直音》作者簡介
1.2.《爾雅直音》文本簡介
1.3.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材料的問題
1.3.2 研究方法的問題
第二章 《爾雅直音》的聲母
2.1 唇音
2.1.1 重唇音
2.1.2 輕唇音
2.2 舌頭音
2.3 齒頭音
2.4 舌上音和正齒音
2.4.1 舌上音
2.4.2 正齒音
2.5 喉牙音
2.5.1 喉音
2.5.2 牙音
2.6 半舌、半齒音
2.7 聲母表
第三章 《爾雅直音》的韻母
3.1. 陽聲韻
3.1.1 東鍾部
3.1.2 江陽部
3.1.3 庚青部
3.1.4 寒山部
3.1.5 先添部
3.1.6 真侵部
3.2. 陰聲韻
3.2.1 齊微部、支詞部、而爾部
3.2.2 灰回部
3.2.3 皆來部
3.2.4 家麻部與車遮部
3.2.5 魚虞部和模戈部
3.2.6 歌戈部
3.2.7 尤侯部
3.2.8 蕭豪部
3.3 入聲韻部
3.3.1 屋燭部
3.3.2 覺藥部
3.3.3 陌職部
3.3.4 曷鎋部
3.3.5 屑帖部
3.3.6 質(zhì)物部
3.4.《爾雅直音》韻母表
3.4.1 陽聲韻部
3.4.2 陰聲韻部
3.4.3 入聲韻部
第四章 《爾雅直音》的聲調(diào)
4.1.濁上保留
4.2.陰陽分調(diào)
4.3.不同聲調(diào)的互注
第五章 《爾雅直音》音系與中古音系統(tǒng)的比較
5.1.聲母
5.1.1 濁音清化
5.1.2 非、敷合流
5.1.3 零聲母擴大
5.1.4 知莊章組的兩分
5.1.5 泥、娘的混并
5.1.6 禪、船的混并
5.2.韻母
5.2.1 入聲韻尾的消變
5.2.2 閉口韻的消失
5.2.3 重韻的合流
5.2.4 重紐的消失
5.2.5 等位的演變
5.2.6 異攝諸韻的合并
5.3.聲調(diào)
5.3.1 濁上的保留
5.3.2 陰陽分調(diào)
第六章 《爾雅直音》與《中原音韻》音系的比較
6.1.聲母
6.2.韻母
6.3.聲調(diào)
第七章 《爾雅直音》的音系性質(zhì)
7.1.《爾雅直音》與明清吳語區(qū)韻書的比較
7.2.《爾雅直音》與《同文備考》的比較
7.2.1 兩書的共同點
7.2.2 兩書的不同點
7.2.3 結(jié)論
7.3.《爾雅直音》作者及刊刻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
第八章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文白異讀和層次區(qū)分[J]. 王福堂. 語言研究. 2009(01)
[2]論《爾雅音圖》的音系基礎(chǔ)[J]. 馮蒸. 漢字文化. 2007(03)
[3]文白異讀、音韻層次與歷史語言學[J]. 王洪君.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2)
[4]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xiàn)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guān)系[J]. 王洪君. 語言研究. 1999(01)
[5]宋元時期入聲韻尾的消變[J]. 劉青松.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02)
[6]《爾雅音圖》的聲調(diào)[J]. 馮蒸. 語言研究. 1997(01)
[7]《爾雅音圖》的疑母[J]. 馮蒸. 云夢學刊. 1997(01)
[8]《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初三、四等韻合流[J]. 馮蒸. 漢字文化. 1995(04)
[9]《爾雅音圖》音注所反映的宋代知莊章三組聲母演變[J]. 馮蒸. 漢字文化. 1994(03)
[10]知莊章流變考論[J]. 李行杰. 青島師專學報. 1994(02)
本文編號:34604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460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