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形狀量詞與名詞選擇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19 18:35
量詞是漢語詞匯體系中最具特色的詞類之一,同時也是外國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出現(xiàn)偏誤最多的詞類之一。其中,“形狀量詞”是在語義上能夠體現(xiàn)形狀特征的一類量詞,這類量詞和名詞的選擇上呈現(xiàn)出多樣性。本文從現(xiàn)代漢語量詞系統(tǒng)中選取了十四個語義相近的形狀量詞作為考察對象,具體考察它們的語義特征和搭配規(guī)律,并進一步了解語義相近的形狀量詞的異同點。全文包括緒論和結語,共分為八章。第一章是緒論部分。本章主要說明論文的選題目的和意義,總結與本文相關的前人的量詞研究成果,并且簡述了本文的主要理論背景和語料來源,明確了本文的研究對象和方法。第二章主要是回顧漢語量詞和韓語單位名詞的定義和分類的一些概念。首先總結漢語量詞和韓語單位名詞的定義和分類的特點;其次總結漢語形狀量詞和韓語形狀單位名詞的定義和分類;然后探討漢語形狀量詞和相應的韓語形狀單位名詞之間的異同點。并對漢韓語之間的異同點和聯(lián)系進行探討,以此為之后的研究奠定基礎。第三章主要是考察在語義和用法上相近的漢語點狀量詞。本文選取“顆”“!薄暗巍边@三個量詞,分析了它們的語義特征和搭配的差異,發(fā)現(xiàn)它們在語義上雖然有比較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在使用時又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第四章...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24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目的及意義
1.2 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對象
1.2.2 研究思路和擬采用的方法
1.3 理論背景與語料來源
1.3.1 理論背景
1.3.2 本文的語料來源
1.4 已有的研究成果
1.4.1 漢語量詞的宏觀研究
1.4.2 形狀量詞研究成果
1.5 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第二章 漢語量詞與韓語單位名詞的概念及分類
2.1 引言
2.2 漢語量詞與韓語單位名詞的概念
2.2.1 漢語量詞的概念
2.2.2 韓語單位名詞的概念
2.3 漢語量詞與韓語單位名詞的分類
2.3.1 漢語量詞的分類
2.3.2 韓語單位名詞的分類
2.4 小結
第三章 漢語點狀量詞與名詞選擇關系研究
3.1 引言
3.2 “顆”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3.2.1 “顆”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3.2.2 “顆”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3.2.3 “顆”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3.3 “!睂γ~性成分的選擇
3.3.1 “!迸c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3.3.2 “!迸c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3.4 “滴”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3.4.1 “滴”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3.4.2 “滴”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3.4.3 “滴”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3.5 點狀量詞的用法對比
3.5.1 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凸顯差異
3.5.2 不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內在原因
3.6 小結
第四章 漢語線狀量詞與名詞選擇關系研究
4.1 引言
4.2 “條”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4.2.1 “條”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4.2.2 “條”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4.2.3 “條”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4.3 “根”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4.3.1 “根”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4.3.2 “根”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4.4 “道”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4.4.1 “道”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4.4.2 “道”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4.4.3 “道”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4.5 “絲”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4.5.1 “絲”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4.5.2 “絲”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4.5.3 “絲”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4.6 “股”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4.6.1 “股”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4.6.2 “股”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4.6.3 “股”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4.7 線狀量詞的用法對比
4.7.1 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凸顯差異
4.7.2 不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內在原因
4.8 小結
第五章 漢語面狀量詞與名詞選擇關系研究
5.1 引言
5.2 “張”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5.2.1 “張”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5.2.2 “張”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5.3 “面”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5.3.1 “面”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5.3.2 “面”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5.4 “片”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5.4.1 “片”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5.4.2 “片”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5.4.3 “片”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5.5 “塊”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5.5.1 “塊”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5.5.2 “塊”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5.6 面狀量詞的用法對比
5.6.1 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凸顯差異
5.6.2 不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內在原因
5.7 小結
第六章 漢語體狀量詞與名詞選擇關系研究
6.1 引言
6.2 “塊”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6.2.1 “塊”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6.2.2 “塊”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6.2.3 “塊”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6.3 “團”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6.3.1 “團”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6.3.2 “團”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6.3.3 “團”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6.4 “堆”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6.4.1 “堆”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6.4.2 “堆”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6.4.3 “堆”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6.5 體狀量詞的用法對比
6.5.1 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凸顯差異
6.5.2 不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內在原因
6.6 小結
第七章 漢語量詞與韓語相應單位名詞的使用差異
7.1 引言
7.2 漢語點狀量詞與韓語點狀單位名詞使用差異
7.2.1 “顆”和“?(al)”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2.2 “!焙汀?(tol)”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2.3 “滴”和“??(bangwool)”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3 漢語線狀量詞與韓語線狀單位名詞使用差異
7.3.1 “條、絲”和“??(gadak)”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3.2 “根”和“??(gaebi)”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3.3 “道、股”和“??(joolgi)”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4 漢語面狀量詞與韓語面狀單位名詞使用差異
7.4.1 “張”和“?(jang)”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4.2 “面”和“?(myeon)”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5 漢語體狀量詞與韓語體狀單位名詞使用差異
7.5.1 “片、塊”和“??(jogak)”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5.2 “團”和“??(deongyi)”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5.3 “堆”和“???(moodeogi)”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6 小結
第八章 結語
8.1 本文的主要結論
8.2 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
8.3 本文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抽象名詞的確定標準及原型效應[J]. 曹爽.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3)
[2]論量詞“!钡姆懂牷^程——從計量谷類到計量球類[J]. 趙景宇.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 2018(01)
[3]名詞與量詞的搭配[J]. 韓亞桐. 現(xiàn)代語文. 2018(01)
[4]基于類型學的長條形量詞語義特征研究[J]. 樊中元. 海外華文教育. 2017(05)
[5]漢英名量搭配差異的認知分析[J]. 孟瑞玲.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2)
[6]類型學視角下的漢韓數(shù)量短語語序歷時比較[J]. 孫金秋. 東北亞外語研究. 2017(01)
[7]2013-2014年中國語言類型學研究綜述[J]. 葉愛,金立鑫. 東北亞外語研究. 2017(01)
[8]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多義詞“張”的詞義演變[J]. 孟慧娟,汪銀峰.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1)
[9]從認知視角看漢語名量詞的隱喻現(xiàn)象[J]. 毛鳴.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16(12)
[10]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漢泰語形狀量詞語義對比研究[J]. 馮冬梅,李麗容. 紅河學院學報. 2016(06)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數(shù)量表達的相關問題研究[D]. 高儀貞.上海師范大學 2017
[2]現(xiàn)代漢語數(shù)量(名)結構研究[D]. 徐菊容.上海師范大學 2015
[3]現(xiàn)代漢、越語名量詞對比研究[D]. 武氏惠(VU THI HUE).西南大學 2014
[4]量詞的跨語言研究[D]. 李知恩.北京大學 2011
[5]語言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量詞研究[D]. 步連增.山東大學 2011
[6]漢語量詞研究[D]. 惠紅軍.四川大學 2009
[7]現(xiàn)代漢語動詞與動量詞組合研究[D]. 周娟.暨南大學 2007
[8]名詞量詞組合的雙向選擇研究及其認知解釋[D]. 周芍.暨南大學 2006
[9]現(xiàn)代漢語一名多量現(xiàn)象研究[D]. 樊中元.湖南師范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面向漢語國際教育的形狀量詞研究[D]. 張銳.山東師范大學 2017
[2]“點”“線”“面”的詞義引申分析及對外漢語教學[D]. 侯金旭.河北師范大學 2017
[3]條狀量詞的研究及對外漢語教學[D]. 查怡.南昌大學 2017
[4]從中韓量詞對比研究談對韓漢語量詞教學[D]. 趙倩.西安外國語大學 2016
[5]示形量詞“條”、“根”、“支”的多角度研究[D]. 宋亞莉.湖南師范大學 2016
[6]形狀量詞“股、束、綹、縷”研究[D]. 李景艷.西華師范大學 2016
[7]漢韓量詞對比研究[D]. 林圣弼.上海師范大學 2015
[8]中韓漢字量詞對比研究[D]. 金阿凜(KIM,A-REUM).遼寧師范大學 2014
[9]原型范疇理論與量詞及其名詞搭配的研究[D]. 周子青.中央民族大學 2013
[10]漢譯《元朝秘史》量詞研究[D]. 郭立建.西南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445403
【文章來源】: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
【文章頁數(shù)】:24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目的及意義
1.2 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對象
1.2.2 研究思路和擬采用的方法
1.3 理論背景與語料來源
1.3.1 理論背景
1.3.2 本文的語料來源
1.4 已有的研究成果
1.4.1 漢語量詞的宏觀研究
1.4.2 形狀量詞研究成果
1.5 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第二章 漢語量詞與韓語單位名詞的概念及分類
2.1 引言
2.2 漢語量詞與韓語單位名詞的概念
2.2.1 漢語量詞的概念
2.2.2 韓語單位名詞的概念
2.3 漢語量詞與韓語單位名詞的分類
2.3.1 漢語量詞的分類
2.3.2 韓語單位名詞的分類
2.4 小結
第三章 漢語點狀量詞與名詞選擇關系研究
3.1 引言
3.2 “顆”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3.2.1 “顆”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3.2.2 “顆”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3.2.3 “顆”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3.3 “!睂γ~性成分的選擇
3.3.1 “!迸c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3.3.2 “!迸c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3.4 “滴”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3.4.1 “滴”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3.4.2 “滴”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3.4.3 “滴”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3.5 點狀量詞的用法對比
3.5.1 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凸顯差異
3.5.2 不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內在原因
3.6 小結
第四章 漢語線狀量詞與名詞選擇關系研究
4.1 引言
4.2 “條”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4.2.1 “條”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4.2.2 “條”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4.2.3 “條”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4.3 “根”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4.3.1 “根”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4.3.2 “根”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4.4 “道”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4.4.1 “道”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4.4.2 “道”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4.4.3 “道”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4.5 “絲”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4.5.1 “絲”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4.5.2 “絲”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4.5.3 “絲”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4.6 “股”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4.6.1 “股”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4.6.2 “股”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4.6.3 “股”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4.7 線狀量詞的用法對比
4.7.1 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凸顯差異
4.7.2 不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內在原因
4.8 小結
第五章 漢語面狀量詞與名詞選擇關系研究
5.1 引言
5.2 “張”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5.2.1 “張”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5.2.2 “張”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5.3 “面”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5.3.1 “面”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5.3.2 “面”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5.4 “片”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5.4.1 “片”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5.4.2 “片”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5.4.3 “片”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5.5 “塊”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5.5.1 “塊”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5.5.2 “塊”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5.6 面狀量詞的用法對比
5.6.1 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凸顯差異
5.6.2 不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內在原因
5.7 小結
第六章 漢語體狀量詞與名詞選擇關系研究
6.1 引言
6.2 “塊”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6.2.1 “塊”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6.2.2 “塊”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6.2.3 “塊”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6.3 “團”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6.3.1 “團”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6.3.2 “團”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6.3.3 “團”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6.4 “堆”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6.4.1 “堆”與具體事物類名詞搭配
6.4.2 “堆”與抽象事物類名詞搭配
6.4.3 “堆”與名詞性成分的搭配特點
6.5 體狀量詞的用法對比
6.5.1 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凸顯差異
6.5.2 不可互換使用的情況及內在原因
6.6 小結
第七章 漢語量詞與韓語相應單位名詞的使用差異
7.1 引言
7.2 漢語點狀量詞與韓語點狀單位名詞使用差異
7.2.1 “顆”和“?(al)”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2.2 “!焙汀?(tol)”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2.3 “滴”和“??(bangwool)”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3 漢語線狀量詞與韓語線狀單位名詞使用差異
7.3.1 “條、絲”和“??(gadak)”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3.2 “根”和“??(gaebi)”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3.3 “道、股”和“??(joolgi)”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4 漢語面狀量詞與韓語面狀單位名詞使用差異
7.4.1 “張”和“?(jang)”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4.2 “面”和“?(myeon)”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5 漢語體狀量詞與韓語體狀單位名詞使用差異
7.5.1 “片、塊”和“??(jogak)”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5.2 “團”和“??(deongyi)”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5.3 “堆”和“???(moodeogi)”對名詞性成分的選擇
7.6 小結
第八章 結語
8.1 本文的主要結論
8.2 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
8.3 本文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抽象名詞的確定標準及原型效應[J]. 曹爽.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03)
[2]論量詞“!钡姆懂牷^程——從計量谷類到計量球類[J]. 趙景宇.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學報. 2018(01)
[3]名詞與量詞的搭配[J]. 韓亞桐. 現(xiàn)代語文. 2018(01)
[4]基于類型學的長條形量詞語義特征研究[J]. 樊中元. 海外華文教育. 2017(05)
[5]漢英名量搭配差異的認知分析[J]. 孟瑞玲.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2)
[6]類型學視角下的漢韓數(shù)量短語語序歷時比較[J]. 孫金秋. 東北亞外語研究. 2017(01)
[7]2013-2014年中國語言類型學研究綜述[J]. 葉愛,金立鑫. 東北亞外語研究. 2017(01)
[8]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多義詞“張”的詞義演變[J]. 孟慧娟,汪銀峰. 沈陽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1)
[9]從認知視角看漢語名量詞的隱喻現(xiàn)象[J]. 毛鳴.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16(12)
[10]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漢泰語形狀量詞語義對比研究[J]. 馮冬梅,李麗容. 紅河學院學報. 2016(06)
博士論文
[1]現(xiàn)代漢語數(shù)量表達的相關問題研究[D]. 高儀貞.上海師范大學 2017
[2]現(xiàn)代漢語數(shù)量(名)結構研究[D]. 徐菊容.上海師范大學 2015
[3]現(xiàn)代漢、越語名量詞對比研究[D]. 武氏惠(VU THI HUE).西南大學 2014
[4]量詞的跨語言研究[D]. 李知恩.北京大學 2011
[5]語言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量詞研究[D]. 步連增.山東大學 2011
[6]漢語量詞研究[D]. 惠紅軍.四川大學 2009
[7]現(xiàn)代漢語動詞與動量詞組合研究[D]. 周娟.暨南大學 2007
[8]名詞量詞組合的雙向選擇研究及其認知解釋[D]. 周芍.暨南大學 2006
[9]現(xiàn)代漢語一名多量現(xiàn)象研究[D]. 樊中元.湖南師范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面向漢語國際教育的形狀量詞研究[D]. 張銳.山東師范大學 2017
[2]“點”“線”“面”的詞義引申分析及對外漢語教學[D]. 侯金旭.河北師范大學 2017
[3]條狀量詞的研究及對外漢語教學[D]. 查怡.南昌大學 2017
[4]從中韓量詞對比研究談對韓漢語量詞教學[D]. 趙倩.西安外國語大學 2016
[5]示形量詞“條”、“根”、“支”的多角度研究[D]. 宋亞莉.湖南師范大學 2016
[6]形狀量詞“股、束、綹、縷”研究[D]. 李景艷.西華師范大學 2016
[7]漢韓量詞對比研究[D]. 林圣弼.上海師范大學 2015
[8]中韓漢字量詞對比研究[D]. 金阿凜(KIM,A-REUM).遼寧師范大學 2014
[9]原型范疇理論與量詞及其名詞搭配的研究[D]. 周子青.中央民族大學 2013
[10]漢譯《元朝秘史》量詞研究[D]. 郭立建.西南大學 2013
本文編號:34454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44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