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坦汗傳》藏譯及注釋研究
本文關鍵詞:《阿勒坦汗傳》藏譯及注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阿勒坦汗傳》是繼《蒙古秘史》、《黃金史綱》、《蒙古源流》等三大蒙古歷史文獻之后又一珍貴的蒙文歷史文獻,于1958年在內(nèi)蒙古境內(nèi)發(fā)現(xiàn)。《阿勒坦汗傳》蒙文原名是《名為寶匯集之書》,正文中又被稱作《介紹轉(zhuǎn)輪王阿勒坦汗生平的名為寶鑒略傳》,書末則稱作《轉(zhuǎn)輪王阿勒坦汗轉(zhuǎn)》。原藏內(nèi)蒙古西烏珠穆沁旗王府家廟內(nèi),現(xiàn)藏內(nèi)蒙古科學院圖書館。因全書用韻文寫成,曾一度被視為文學作品。《阿勒坦汗傳》是一部研究16世紀至17世紀蒙藏關系的具有較高學術(shù)價值的文獻,因此頗受史學界的關注。本論是對《阿勒坦汗傳》的藏文翻譯和注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確定其學術(shù)價值。論文由三部分組成:導論中講解選題意義、研究動態(tài)、研究方法等;第一部分為《阿勒坦汗傳》文獻總論,介紹了《阿勒坦汗傳》的寫作背景、作者、版本、寫作時間等,最后還闡述了16至17世紀的蒙藏關系;第二部分是《阿勒坦汗傳》的翻譯和注釋;第三部分是文獻附錄、結(jié)論以及參考文獻等。本論文通過對《阿勒坦汗傳》的研究得出如下結(jié)論:一、16世紀至17世紀蒙古人在西藏的活動非常頻繁,同時藏人在蒙古的活動也是空前的,這對蒙藏文化交流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后來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的復興和廣泛傳播打下了基礎。只有了解這一時期蒙藏關系的實際情況,才能更好地把握和解釋此后出現(xiàn)的一系列重要歷史事件。二、藏傳佛教再度傳入蒙古時,蒙古人并非獨尊格魯派,而是全面接觸了藏傳佛教各個教派,后來格魯派占據(jù)主導地位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條件下形成的。
【關鍵詞】:《阿勒坦汗傳》 蒙藏關系 藏傳佛教 文化交流
【學位授予單位】:青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K827;H214
【目錄】:
- 摘要3-5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錄7-8
- 正文8-178
- 參考文獻178-182
- 附件182-18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榮麗貞;略述阿勒坦汗[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2 奇格;一部珍貴的古代蒙古法律文獻——《阿勒坦汗法典》[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1983年06期
3 納古單夫;《阿勒坦汗傳》研究的第一部專論在臺灣出版[J];蒙古學信息;1998年03期
4 李虹;阿勒坦汗與藏傳佛教[J];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2000年01期
5 李美玲;試述阿勒坦汗對中華文明的貢獻[J];陰山學刊;2002年06期
6 那仁朝格圖;;《阿勒坦汗法典》及其內(nèi)容淺析[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金曉;;淺談阿勒坦汗稱雄草原的歷史淵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12期
8 奇格;阿勒坦汗宗教法規(guī)述略[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87年02期
9 朝克;阿勒坦汗戰(zhàn)例中的辯證法[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10 木青;晨霞;;《阿勒坦汗傳》[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榮麗貞;;略述阿勒坦汗[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0)[C];1980年
2 喬吉;;阿勒坦汗與明朝之間的佛教關系[A];蒙古史研究(第八輯)[C];2005年
3 楊建新;;蒙古族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阿勒坦汗[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0)[C];198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記者 呂會生;蒙古博物館和阿勒坦汗紀念館重點文化建設項目策劃方案通過[N];呼和浩特日報(漢);2010年
2 記者 馬小麗;我市紀念阿勒坦汗誕辰五百周年[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8年
3 張汝超 許魁 苗潤華;美岱召紀實壁畫——阿勒坦汗家族禮佛圖[N];中國文物報;2012年
4 達昭慈 俞前景;塞上傳聞六十家商賈興盛 老街雕鐫四百年歷史滄桑[N];中國文化報;2011年
5 孫秀川;明代呼和浩特城墉樓閣圖發(fā)現(xiàn)始末[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南周加;《阿勒坦汗傳》藏譯及注釋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6年
2 阿榮;古代蒙古法律思想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阿勒坦汗傳》藏譯及注釋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076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307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