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內向傳播認知模式研究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寅;;認知語言學的意義新觀:體驗性概念化——十三論語言體驗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2 姚亮生;內向傳播和人際傳播的雙向對話——論建立傳播學的翻譯觀[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唐衛(wèi)華;論翻譯過程的傳播本質[J];外語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文軍;馮丹丹;;國內《聊齋志異》英譯研究:評述與建議[J];蒲松齡研究;2011年03期
2 盧中;;預制語塊與大學英語作文教學[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3 杜洪波;向曉紅;;英語言語失誤的認知因素和心理機制——“He-She,His-Her”運用的個案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4 劉利平;;詞頻效應和語境效應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5 張雪梅;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新探[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6 劉麗;;關于美國新聞集團化背景下對新聞獨立的反思[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7 鄧昊熙;;論信息處理模型下的外語寫作教學[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鄭娟;;記憶原理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歐陽俊林;;語塊加工與口譯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10 南潮;多媒體技術促進大班詞匯教學理據(jù)分析及應用[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彭遠方;;典型報道的議程——劉文功典型報道的“議程設置”分析[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下冊)[C];2002年
2 吳清芳;;大眾傳播·社會角色·和諧社會[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3 陳紅梅;;試析網絡傳播與傳統(tǒng)媒體的關系及其影響[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張怡;;和諧語境中的多元表達——從“兩會”博客看博客作為公共領域的政治傳播功能[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5 杜瑾;;論跨文化交際中信息編解碼沖撞的不同類別[A];重慶工程圖學學會第十四屆圖學研討會交流暨第二屆CAD應用、CAI軟件演示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李茜;;英語學習詞典查閱的信息處理模式及原則[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7 張帆;;描寫?規(guī)定?——譯學詞典的編纂原則[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孫迎春;;實踐型譯學詞典——兼評《史氏漢英翻譯大詞典》[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曾東京;蘇珊;;論翻譯學詞典的附錄[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吳遠慶;韓淑紅;;談規(guī)范性翻譯學詞典的特點[A];譯學辭典與翻譯研究——第四屆全國翻譯學辭典與翻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黃德先;文化途徑翻譯研究:爭議與回應[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陳怡;英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漢譯英能力與文本測試評分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齊偉鈞;終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語教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楊石喬;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醫(yī)患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9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譯思想[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楊先明;0-5歲漢語兒童語言發(fā)展的認知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鼐;關于數(shù)字電影傳播特征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丁一吟;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大眾傳播學解讀[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王麗君;從圖式理論角度研究同聲傳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祥瑞;論口譯中的文化因素以及譯者的跨文化意識[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田昕霞;從釋意理論的回顧和思考看會憶口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鐘寶丹;對比視角: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梁宗岱譯本風格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周思諭;清末民初對《福爾摩斯探案集》的譯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芮雪梅;賴斯翻譯批評理論關照下的《麥田里的守望者》中譯本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馬靖;影響會議交替?zhèn)髯g的主要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崔有為;以利奇和顧曰國為代表的英漢禮貌原則比較研究及其對跨文化交際的啟示[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鮑剛;口譯程序中的“思維理解”[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2 許鈞,高方;“異”與“同”辨——翻譯的文化觀照[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張澤乾;翻譯過程的理性探索[J];外語研究;1988年04期
4 王寅;;解讀語言形成的認知過程——七論語言的體驗性:詳解基于體驗的認知過程[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5 王寅;;體驗哲學探源[J];外國語文;2010年06期
6 王斌,王晉瑞;從信息論和符號學看翻譯對等[J];上?萍挤g;2000年02期
7 徐莉娜;翻譯的形象思維過程探析[J];上?萍挤g;2004年01期
,本文編號:25754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575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