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詢問方式到感嘆程度——“何其”的副詞化與功能擴展
[Abstract]:Subjective adverb``How Qi'' solidifies into words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oubt to sigh. Context information, conversation principle and pragmatic inference play a great rol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how to'' adverb can further clarify the inner mechanism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question to appreci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as some theoretical value to the study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 of language usage.
【作者單位】: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漢語單音節(jié)多功能副詞的語義地圖模型研究”(項目編號:14CYY032) 河南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課題資助
【分類號】:H146.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誼生;;從間接的跨層連用到典型的程度副詞——“極其”詞匯化和副詞化的演化歷程和成熟標志[J];古漢語研究;2007年04期
2 石毓智;;現代漢語疑問標記的感嘆用法[J];漢語學報;2006年04期
3 沈家煊;語用原則、語用推理和語義演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04期
4 頓婷;;主觀程度副詞“何其”與“何等”[J];咸寧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蔡英杰;評《馬氏文通》的接讀代字[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2 李慧敏;;“算了”的話語功能及其生成機制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3 張煒;劉民剛;吳為善;;吳語“Vv+A”韻律結構分析[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張鐘月;;英語句子的重音滲漏解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5 張麗;;試論格式“非……不可”及相關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6 張明友;;“已經”語法意義新探——對外漢語教學中引發(fā)的思考與探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7 蔡穎;;“正”、“在”和“正在”的用法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8 李晗韞;;古代漢語話語標記“說不得”探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3期
9 雷冬平;;“透過”的功能及其概念隱喻[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楊洪升,楊武元;使動式在現代漢語中的生命力[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董秀芳;;句法構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張洋;;漢語韻律的語篇功能與對外漢語教學[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4 蔡蓮紅;王永鑫;楊鴻武;;韻律與語法、語義的協(xié)同處理[A];中文信息處理前沿進展——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二十五周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昝紅英;張坤麗;柴玉梅;俞士汶;;現代漢語虛詞知識庫的研究[A];內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吳云鵬;昝紅英;;基于錯誤驅動的現代漢語方位詞用法規(guī)則的自動更新[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買志玉;趙丹;昝紅英;張坤麗;;基于例句語料庫的現代漢語方位詞用法自動識別研究[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周麗娟;張坤麗;袁應成;昝紅英;;基于規(guī)則的現代漢語連詞用法自動識別研究[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馮建珍;;說“動詞+得/個+形容詞”[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2期[C];2011年
10 沈冰;;試析語氣副詞“并”的語義與語用[A];第七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方清明;現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6 趙宏;英漢詞匯理據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娟;疑問語氣范疇與漢語疑問句的生成機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金圈;漢語單音方位詞與單音動詞的偏正性組配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雪松;中國現代詩歌節(jié)奏原理與形態(tài)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烏吉斯古冷;蒙古語標準音朗讀語句語調的起伏度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姍姍;系統(tǒng)功能理論視閾下的“X是X”結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軍琿;基于統(tǒng)計的常用漢語副詞用法自動識別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4 田潔;現代漢語回聲拷貝式“A就A”結構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張麗萍;“不要太”結構的語法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邵磊;大連時尚店名的社會語言學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泓;非規(guī)約性間接言語行為的語用推理機制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胡玉國;《型世言》處置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郝敏;現代漢語廣義領主屬賓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婭敏;“反而”和“倒”的對比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宗江;;去詞匯化:“結婚”和“洗澡”由詞返語[J];語言研究;2006年04期
2 徐時儀;;“一味”的詞匯化與語法化考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06期
3 邵敬敏;;說“V一把”中V的泛化與“一把”的詞匯化[J];中國語文;2007年01期
4 盛銀花;;“還有”的連接功能及其詞匯化[J];語言研究;2007年04期
5 魯克偉;韋漢;;死喻形成的多維考察——隱喻是如何被詞匯化的[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劉紅妮;;“一+N”的詞匯化與語法化——以“一概”的個案研究為例[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劉紅妮;;“一律”與“一概”的詞匯化、語法化比較初探[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李雅;張建偉;;詞匯的價值觀念框架下的認知模式探微[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9 董祥冬;;“V+有”的詞匯化進程[J];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01期
10 劉紅妮;;“以期”的詞匯化及相關問題——兼論“以V”的詞匯化、共性與個性[J];語言科學;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董秀芳;;句法構式與詞匯化[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應學鳳;;“不大”詞匯化試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周國輝;;實用虛化 虛用實化——語法化與詞匯化的辯證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4 王向征;曾紅玲;劉思耘;;漢語不同結構慣用語的聽覺詞匯化研究[A];“改革開放與心理學”學術研討會——湖北省暨武漢心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劉巖 浙江師范大學國際學院;漢語更接近“衛(wèi)星框架語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紅妮;漢語非句法結構的詞匯化[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2 應真箭;二語詞匯學習軟件中的詞聚合效應[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朱元;漢英視覺詞匯認知語義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潘明霞;漢英“身物互喻”詞匯對比研究[D];安徽大學;2012年
5 卡麗娜;烏漢語詞匯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劉曉然;雙音短語的詞匯化[D];四川大學;2007年
7 王洪涌;先秦兩漢商業(yè)詞匯—語義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王品;人稱系統(tǒng)中詞匯與語法的互補[D];復旦大學;2011年
9 陳寶勤;漢語詞匯的生成與演化[D];四川大學;2004年
10 蔡永強;漢語方位詞及其概念隱喻系統(tǒng)[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玲玲;“V不得”的詞匯化及其例證[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2 范寧;“何X”的詞匯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張明友;“V不得”的詞匯化研究[D];汕頭大學;2010年
4 崔貴兵;“V不C”結構的詞匯化研究[D];汕頭大學;2010年
5 李芬;雙音結構“X以”的詞匯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李紅云;“然+X”詞語的詞匯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7 沈中平;時間詞“X前/后”詞匯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胡珂;漢語非短語結構的詞匯化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9 劉靈敏;否定結構的詞匯化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1年
10 俞琳;英漢“自我施事”運動事件詞匯化模式的對比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5079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507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