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藝術論文 >

會意字意符的認知功能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9-06-01 09:25
【摘要】:合體表意是會意字最顯著的特征,但用于會合的"體"并非"字",也非"意符"本身,而是意符所表征的人類頭腦中的概念,即會意字的意義不是直接來源于意符,而是來源于意符背后所表征的概念。意符具有視覺概念表征的認知功能,其表征方式有兩種:一是形符的"以形表征",即見形知物;二是義符的"以義表征"即見形知義;二者功能一致,只是表現(xiàn)方式不同。意符在不同環(huán)境所表征的概念在性質和特點上是不一樣的,分別為意符概念、意符義和意符語義。
[Abstract]:Synonymous ideographic meaning is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Huiyi word, but the "body" used for rendezvous is not the "word", nor the "signifier" itself, but the concept in the human mind represented by the signifier, t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meaning word does not come directly from the signifier. It comes from the concept behind the signifier. Meaning symbols hav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visual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and there are two ways of representation: one is the "sign of form", that is, the knowledge of form; the other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meaning" of the symbol of meaning, that is, the meaning of form and meaning; the functions of the two are consistent, but the way of expression is different. The concepts represented by signifier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re different in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concept of signifier, the meaning of signifier and the semantics of signifier.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基金】: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青年項目“概念整合理論視野下的會意字研究”(項目編號:FJ2016C154) 福建省教育廳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概念整合理論視野下的會意字意義生成研究”(項目編號:JAS150182)
【分類號】:H1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張瑩瑩;;漢語會意字的概念整合[J];湖北社會科學;2015年09期

2 程琪龍;;轉喻種種[J];外語教學;201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祁世明;當代漢語變異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麗麗;;《圍城》小說敘事中概念轉喻的研究[J];山西青年;2017年01期

2 董曉娜;賈春華;莊享靜;;基于概念整合理論的歷節(jié)病名分析[J];世界中醫(yī)藥;2016年04期

3 史瑤瑤;;語義百科網(wǎng)下轉喻的實現(xiàn)及其影響因素[J];英語教師;2016年06期

4 王順玲;;國內概念整合理論研究現(xiàn)狀(2000-2014)[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5年05期

5 張瑩瑩;;漢語會意字的概念整合[J];湖北社會科學;2015年09期

6 詹全旺;朱然;;意象圖式視角下英語多義動詞throw詞義衍生的歷時考察[J];外國語文研究;2015年04期

7 曹燕黎;;轉喻研究的學科路徑、方法及其融合趨勢[J];現(xiàn)代外語;2015年02期

8 錢春云;;《圍城》小說敘事的認知轉喻研究[J];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年07期

9 孫邊旗;;詞義演變的轉喻認知機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4年03期

10 張巧英;;報刊英語中轉喻的認知機制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吳攀文;武術DNA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5年

2 張瑩瑩;概念整合理論視野下的會意字意義生成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3 楊彩賢;20世紀90年代以降漢語變異動態(tài)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5年

4 劉丹;當代漢語新興構式動態(tài)語法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劉智鋒;;同族詞孳乳的認知研究及其啟示[J];古漢語研究;2013年02期

2 祝敏;席建國;;國內概念整合理論及其應用研究十年(2000-2010)述評[J];理論月刊;2011年11期

3 程琪龍;;轉喻種種[J];外語教學;2010年03期

4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04期

5 沈家煊;;概念整合與浮現(xiàn)意義——在復旦大學“望道論壇”報告述要[J];修辭學習;2006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楓;論漢字義符與物類的關系[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 任平;隸書階段形聲字義符通用例析[J];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3 周翔;;淺析漢字義符過程中的認知模式[J];語文建設;2014年02期

4 張積家;王娟;陳新葵;;義符研究20年:理論探討、實驗證據(jù)和加工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2014年03期

5 張積家;方燕紅;陳新葵;;義符在中文名詞和動詞分類中的作用[J];心理學報;2006年02期

6 張翔;;現(xiàn)代漢字形聲字義符表義功能類型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張積家,陳新葵;漢字義符在漢語動作動詞意義認知中的作用[J];心理學報;2005年04期

8 陳楓;;從語義學角度看漢字義符的示意作用[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9 張學新;;拼義符號:中文特有的概念表達方式[J];科學中國人;2012年23期

10 蔣延平;;宋本《玉篇》義符“水”的表意功能類型[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尹觀海;張積家;方燕紅;;義符在圖畫和詞命名與分類中的作用[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娟;張積家;;義符的多重一致性對形聲字認知的影響[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3 陳新葵;張積家;劉紅燕;;漢字義符的句法傾向性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方燕紅;張積家;;義符在漢語名詞和動詞分類中的作用[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陳新葵;張積家;;義符熟悉性對高頻形聲字詞匯通達的影響[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陳新葵;張積家;;義符熟悉性對低頻形聲字詞匯通達的影響[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張學新;;拼義符號:中文特有的概念表達形式[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涿州市第二中學 杜建強;來分析文言實詞含義[N];學知報;2010年

2 涿州市第二中學 杜建強;從字音字形角度來分析文言實詞含義[N];學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國英;小篆形聲字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198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田鴻雁;隸楷階段形聲字義符變異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2 閆翠娟;《傳抄古文字編》形聲字研究[D];河北大學;2012年

3 周妮娜;《古壯字字典》草木牲畜類義符文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4年

4 王曉燕;古壯字義符認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5 吳威;《金文編》形聲字構形系統(tǒng)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小華;漢語形聲字詞匯的聯(lián)結語義飽和效應探索[D];暨南大學;2013年

7 劉備;《說文解字》形聲重文研究[D];青島大學;2010年

8 呂菲;現(xiàn)代形聲字意符表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249016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49016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5af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