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立場研究及其教學應(yīng)用舉隅
[Abstract]:Language is a position, which is often reflected by language. The intrinsic sociocultural attributes of morpheme and vocabulary, the structural combination of syntax, and the subjective giving of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are the basic embodiment of language people's emotion, society, culture and even political standpoint.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linguistic position theory can help teachers to maintain cultural and emotional neutrality as far as possible, including in minority language areas. From a relatively objective point of view, we seek a breakthrough point between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local culture of the students.
【作者單位】: 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基金】:2014年四川省教育廳社科基金項目“藏族鄉(xiāng)土文化在英語教育教學中的應(yīng)用研究”(編號14SB0296) 2014年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重點基金項目“四川藏區(qū)英語文化教學與國家意識教育的整合途徑研究”(編號ASA14-0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姚安妮;;英國:語言與階級[J];發(fā)現(xiàn);2002年10期
2 徐有志;語言·方言·語域[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5期
3 葉小軍;;羌語保持的語言人類學思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年06期
4 葉小軍;;語言立場及其在藏漢英三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三語教育媒介語的思路突破[J];學理論;2013年26期
5 陳海英,魏燁;試析英語語言中的政治意識[J];三門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6 桂詩春;社會語言學與英語教學[J];現(xiàn)代外語;197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伯林;;從遮蔽走向開放的敘事選擇——從汶川大地震看媒體敘事的進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駱萍;;翻譯與對外漢語——一種后殖民視角[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3 李萍;;女性主義翻譯觀及其對翻譯理論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4 彭川;;解釋學視角下的女性主義譯論及其局限性[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5 馬強和;;尊重他者——論韋努蒂異化翻譯理論的倫理觀[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6 銀河;文軍;;后殖民主義語境中思翻譯[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朱康;;帝國主義與帝國主義地形志——福柯、斯皮瓦克、杰姆遜之間的兩次“對話”[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6年02期
8 黃江萍;帶著鐐銬的舞者——透視女性主義翻譯[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6期
9 張福安;王曉玲;;西漢詔書的制度性變更與專制主義的加強[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10 文月娥;;副文本與翻譯研究——以林譯序跋為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費小平;;“語際書寫”/“跨語際實踐”: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譯研究視角[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聶文娟;;現(xiàn)代語言建構(gòu)主義及“實踐性”的缺失[A];國際關(guān)系研究:新領(lǐng)域與新理論——2010年博士論壇[C];2010年
3 洪燕;;表達和參與:公民權(quán)視域下的環(huán)境維權(quán)事件——以“南京拯救梧桐事件”中的新媒體實踐為例[A];“傳播與中國·復(fù)旦論壇”(2013)——網(wǎng)絡(luò)化關(guān)系:新傳播與當下中國論文集[C];2013年
4 白琨;;關(guān)于輔導法語專業(yè)本科畢業(yè)論文的一點思考[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十四輯)[C];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德先;文化途徑翻譯研究:爭議與回應(yīng)[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耿強;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向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統(tǒng)形象的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鍔;Homi Bhabha后殖民理論闡釋及其對翻譯研究啟示的案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劉惠玲;話語維度下的賽義德東方主義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周小玲;基于語料庫的譯者文體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桂蘭;論重譯的世俗化取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彭愛民;忠實于源語文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畢瀾瀟;從偽譯研究視角解讀《第三只眼睛看中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周思諭;清末民初對《福爾摩斯探案集》的譯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張娟超;從翻譯的政治角度來看歸化和異化[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黃苗;權(quán)力話語視域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余秀婷;從詞匯層面看兒童文學的翻譯[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雷娜;翻譯中的意識形態(tài)分析以中國八十年代的翻譯活動為例[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7 陳曉芳;從女性主義翻譯理論角度看《簡·愛》漢譯本中譯者主體性和女性身份[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8 辜陳君;首創(chuàng)之功,歷史之謎,學科之爭[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f ;?轮黧w解構(gòu)觀與多元文化主義比較評析[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10 孟怡村;基于語料庫的《論語》核心哲學術(shù)語翻譯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伍慧萍;德國的歐盟語言政策:從邊緣化到重視[J];德國研究;2003年02期
2 葉小軍;;羌語保持的語言人類學思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年06期
3 吳潛龍!510275;關(guān)于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認知心理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外語教學》向海內(nèi)外廣大讀者作者致意[J];山東外語教學;2000年03期
2 趙平!210093;多種智力發(fā)展與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0年04期
3 侯冬燕;成人外語教學中應(yīng)注意的五個問題[J];中國成人教育;2000年02期
4 史霽;成人外語教學如何針對成人特點[J];中國成人教育;2000年05期
5 周桂芝;成人外語教學中的“學”與“導”[J];中國成人教育;2000年08期
6 潘紅;實施交際式外語教學的心理阻力[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7 王巧玲;淺談外語教學的課外語言環(huán)境[J];河北工業(yè)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8 鄒東旗,徐再良,羅正雄;珠三角職業(yè)中學外語教學狀況的調(diào)查報告[J];廣東職業(yè)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9 王英東;農(nóng)業(yè)院校外語教學的探討[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0年03期
10 王艷;外語教學中的語言與文化[J];北方經(jīng)貿(mào);2000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海燕;;試論過渡性理論與外語教學(以俄語無動詞句為例)[A];中國首屆“海峽兩岸俄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楊言洪;;關(guān)于基礎(chǔ)外語教學的幾點淺識[A];對外貿(mào)易外語系科研論文集(第一期)[C];1992年
3 田強;宋敏;;我國外語教學近期未來發(fā)展趨勢之預(yù)測[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4 楊蔭;;實施開放式外語教學的四要素[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5 李吉蓮;;外語教學與學生參與意識[A];探索 創(chuàng)新 發(fā)展[C];2000年
6 劉惠媛;丑遠聞;;多媒體與外語教學[A];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外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周解機;;數(shù)字化語言實驗室的外語教學優(yōu)勢[A];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外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伍治國;;調(diào)整民族院校外語教學語種勢在必行[A];布依學研究(之四)——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次年會暨第四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9 韓秀榮;;手機英文短信對信息化外語教學的啟發(fā)[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10 李勇;;中外文化差異與外語教學的關(guān)系及產(chǎn)生的作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易代釗;提高外語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上)[N];光明日報;2002年
2 陳小方;澳大利亞外語教學日趨萎縮[N];光明日報;2007年
3 略陽縣教學研究室 張海英;外語教學中要重視加強學生的素質(zhì)教育[N];漢中日報;2011年
4 任鈞;外語教學與文化傳播[N];吉林日報;2014年
5 楊輝;應(yīng)對入世給外語教學帶來的挑戰(zhàn)[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2年
6 記者 沈祖蕓;實施外語教學“一條龍”改革[N];中國教育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 李茂;英國外語教學:在反對聲中改革[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8 記者 江迪;把外語的測試權(quán)交給社會[N];人民政協(xié)報;2011年
9 早報記者 許荻曄;“外語教學不是貼燒餅,不能忽而左忽而右”[N];東方早報;2013年
10 本報記者 高靚;外語教學和考試將“車同軌量同衡”[N];中國教育報;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鄒瓊;對話與理解[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堅林;計算機網(wǎng)絡(luò)與外語教學整合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3 馬冬虹;外語教學中文化因素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4 張妲;教師的觀念與外語教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5 齊偉鈞;終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語教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汪火焰;基于跨文化交際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7 吳學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樂融入外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趙風云;英語師范生學科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玉美;哲學解釋學與外語教學初探[D];黑龍江大學;2009年
2 陶勝;網(wǎng)絡(luò)信息和多媒體語境下的外語教學[D];湘潭大學;2006年
3 席風;外語教學中人文教育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吳芳芳;教師和學生對有效外語教學的信念差異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5 李瑋;基于組織行為學的外語教學組織策略設(shè)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李冬青;試論建構(gòu)主義在外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任秋蘭;中國教育背景下的語境與外語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趙靜;作為外語教學手段的翻譯:重新評價[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9 李林;三種認知語言觀與外語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10 王娜;外語教師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觀的實證研究[D];廣西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4079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407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