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對立關(guān)系及其價值
[Abstract]: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the antithesis of characters, and the core valu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realized by the opposites of characters. The reason why Chinese characters have the functions of signal,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increase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storage, preserve ancient culture, maintain Chinese dialects and play a role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s, all depend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character form opposites.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趙炳坤;;廊坊古代文化產(chǎn)業(yè)開發(fā)研究[A];京津走廊經(jīng)濟崛起與工業(yè)園區(qū)產(chǎn)業(yè)集群研究——紀念廊坊開發(fā)區(qū)建立十五周年暨工業(yè)園區(qū)產(chǎn)業(yè)集群專題征文研討活動論文集[C];2007年
2 陳英奉;;從中國古代文化中吸取和諧養(yǎng)料為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A];貴州省科學社會主義暨政治學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和毓偉;;古代文化管理思想對現(xiàn)代經(jīng)濟管理的啟示[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劉清河;;“禮”與“法”——中印古代文化基本特性之比較[A];東方叢刊(1997年第3輯 總第二十一輯)[C];1997年
5 解占錄;;略論青海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A];大開發(fā)探索——西部大開發(fā)青海大發(fā)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6 木子;;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史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毛毓松;;段玉裁《說文注》對中國古代文化的闡釋[A];東方叢刊(2003年第4輯 總第四十六輯)[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 王巍;甘肅古代文化與中華文明的形成[N];光明日報;2013年
2 ;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 加快建設古代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名城[N];揚州日報;2013年
3 本報駐貝爾格萊德記者 戚德剛;中國古代文化是人類智慧的源泉[N];光明日報;2013年
4 張明岡;信息技術(shù)在古代文化常識課中的運用[N];光明日報;2006年
5 編者;領略古代文化的魅力[N];中國郵政報;2005年
6 慕毅飛;放下是基礎,背起是包袱[N];中國教師報;2007年
7 韓偉;豐厚的文本 理性的凝聚[N];甘肅日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鄭晉鳴;古代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交相輝映[N];光明日報;2002年
9 張佳佳;警惕校園里面的“語言垃圾”[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10 記者 焦玉強 通訊員 鄭喜梅;大運高速沿線文物勘探奏捷[N];山西日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齊林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身體觀念及其發(fā)展[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梁蕾;習式反腐:思想與實踐研究[D];東華大學;2016年
2 路劍虹;和(?)哲郎的日本古代文化觀[D];北京理工大學;2015年
3 李賢賢;《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節(jié)選)翻譯實踐報告[D];湘潭大學;2016年
4 徐迎;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名物詞教學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5 趙楠;來自沉默的榮耀[D];天津美術(shù)學院;2012年
6 苗幸福;《說文》金部字文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劉棟;論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古代文化常識教學[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雪峰;古代文化常識與中學古典散文小說閱讀教學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2年
9 張楠;《說文解字》的玉部、車部字與中國古代文化分析[D];山西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344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334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