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上古漢語中由“之”引導(dǎo)的預(yù)指性主從句
[Abstract]:In ancient Chinese, when the deixis "Zhi" serves as the object of the verb in the main sente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indicates the information to be expressed in the following clause, the sentence is a predicate clause. Preindicative subject clause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subject clause in ancient Chinese. Although the word "Zhi" in the predicate subject clause has the syntactic conditions to develop towards the target complement of the leading object clause, the word "Zhi" does not really extend to the dynamic propositional sentence or event sentence. This greatly restricts its empty process, which leads to its obvious anaphora, s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its evolution into symbol and complement words has not been completed in fact.
【作者單位】: 復(fù)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BYY085)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2YJC740057) 復(fù)旦大學自主科研項目 復(fù)旦大學“卓學計劃”科研經(jīng)費等資助
【分類號】:H14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梁銀峰;;論上古漢語的指示代詞在不同語體中的指示性[J];當代修辭學;2012年01期
2 黃盛璋;;先秦古漢語指示詞研究[J];語言研究;1983年02期
3 盧英順;;“這樣吧”的話語標記功能[J];當代修辭學;201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紅;;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羅主賓;;現(xiàn)代漢語“以A為B”凝固結(jié)構(gòu)語義的認知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3 徐江勝;;試論古漢語句子的焦點和焦點的凸顯方式[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4 陶智;劉勝;;論古漢語中反身代詞的轉(zhuǎn)指用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5 高華;;漢語里的“話題問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6 張孝榮;;漢語話題結(jié)構(gòu)及其優(yōu)選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周文娟;;《新編五代史平話》中的結(jié)構(gòu)助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8 高敏;;安徽蕪湖方言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7期
9 李丹;;“很+名”組合的新思考[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1期
10 劉曉梅;從《孟子》看“夫”的語法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呂喬;;日語“人(ひ と)”和漢語“人家”的自稱用法對比[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李品素;;《歧路燈》中的“訖”[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郭萬青;;《國語》中的“曰”字與“云”字分析[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4 魯素霞;;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范登脈;;《大醫(yī)精誠》校讀札記[A];全國第十八次醫(yī)古文研究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季競;;構(gòu)式“VPt+QM+NP”中數(shù)量成分的多角度研究[A];第七屆北京地區(qū)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4年
7 柴秀敏;;論《詩經(jīng)》疑問句的疑問表達手段[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十五輯)[C];2008年
8 朝格吉樂瑪;;蒙古語和漢語形容詞對比研究[A];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2015年第1期(總第26期)[C];201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喜榮;英漢敘述語篇參與者標識手段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李鳳杰;漢英對比韻律系學中的若干問題[D];南開大學;2010年
9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丹;英漢遠近指示語的對比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jié)構(gòu)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guān)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鄔述法;《九章算術(shù)》虛詞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朱麗艷;《左傳》與《世說新語》位移動詞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白克寧;越南留學生漢語趨向補語習得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楊麗敏;反義動詞的對稱與不對稱[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婭敏;“反而”和“倒”的對比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蔡雅思;“N_1(的)N_2”構(gòu)式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10 陳丹丹;《朱子語類輯略》中“來”的用法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春明;話語標記語的識別及其語用功能[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2 李勝梅;晏梨花;;“說句玩笑話”“開個玩笑”及相關(guān)語篇現(xiàn)象[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3 姚振武;上古漢語第三身范疇的表達及相關(guān)問題[J];古漢語研究;2001年04期
4 梁銀峰;;古漢語中的標補詞“夫”初探[J];古漢語研究;2011年02期
5 冉永平;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學研究綜述[J];外語研究;2000年04期
6 盧英順;;“吧”的語法意義再探[J];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03期
7 李宗江;;關(guān)于話語標記來源研究的兩點看法——從“我說”類話語標記的來源說起[J];世界漢語教學;2010年02期
8 王揚;話語標記的認知語用詮釋[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高增霞;自然口語中的話語標記“完了”[J];語文研究;2004年04期
10 劉麗艷;作為話語標記語的“不是”[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許余龍;漢語主從句間的回指問題[J];當代語言學;2003年02期
2 趙盛利;;辯析滿語的多種復(fù)句[J];滿語研究;1989年02期
3 ;[J];;年期
,本文編號:22363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236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