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認知模型研究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本文選題: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 + 理想認知模型理論; 參考:《吉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本文以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為研究目標,以認知語言學中理想認知模型理論為理論依據,嘗試用該理論分析新詞語構詞的認知理據,并希望將這一分析成果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當中。我們分析了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的構詞類型,并以2010和2014年的911個新詞語為封閉語料,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概括出了新詞語構詞類型的特點,即偏正型構詞仍然是新詞語構詞的最主要方式,但與傳統(tǒng)詞語構詞法相比,動賓型構詞法的數量大大上升,聯(lián)合構詞法的數量有所下降。隨后,本文從認知模型理論出發(fā),對聯(lián)合型、偏正型、述補型、述賓型、主謂型五種用詞根復合法構詞的合成詞進行了解釋,五種類型的構詞方法在理想認知模型中既有相同點,也各有各的特點。最后,本文嘗試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用認知模型理論進行新詞語詞匯教學,在實驗對象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相應的新詞語教學意見。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ideal cognitive model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 of neologisms by using the theory of neologisms in modern Chinese as its research goal. And hope to apply this analysis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e analyze the word formation types of modern Chinese neologisms, and use 911 neologisms in 2010 and 2014 as closed corpus, and general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ologisms by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word formation, the number of verb-object word-formation is greatly increased, and the number of joint word-formation is decreased. Then, based on the cognitive model theory, this paper explains five kinds of compound words which are combined type, partial type, narration type, object type, subject-predicate type and so on. The five types of word-formation method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similarities in ideal cognitive models. Finall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cognitive model theory to the vocabulary teaching of new words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obtains good results in the experiment object,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new words teaching suggestions on this basis.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H195.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愛娣;漢語新詞語的來源及其發(fā)展趨勢探析[J];池州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2 周福雄;論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的二重性特征及其規(guī)范化[J];懷化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周洪波;努力提高漢語新詞語研究的水準[J];語言文字應用;2005年03期
4 趙喜桃;;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的流行及其原因——兼論新詞語“別解”現(xiàn)象[J];唐都學刊;2005年06期
5 王雪梅;;當代漢語新詞語的產生及其來源[J];河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6 周靜;;2006年漢語新詞語小議[J];科技信息;2009年12期
7 周靜;;2007年漢語新詞語的特點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12期
8 周靜;;漢語新詞語產生方式論析——以2007年漢語新詞語為例[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9 周靜;;漢語新詞語產生的原因分析[J];學理論;2010年23期
10 王帥;李雪松;沈光浩;;基于語言經濟原則闡釋下的漢語新詞語的產生和傳播途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于根元;;整理漢語新詞語的若干思考[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2 周洪波;;近年來漢語新詞語的整理和研究[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3 李靈;;論漢語新詞語的英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劉一玲;;簡縮手法和簡縮詞語[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5 亢世勇;姜仁濤;姜嵐;李艷;;《漢語新詞語學習詞典》的編纂[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七輯)[C];2006年
6 原新梅;;字母詞語在不同語體中的運用[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郭嘉偉;亢世勇;;新詞語研究的現(xiàn)狀[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劉一玲;;簡縮語詞散論[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9 顏偉;亢世勇;;基于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動詞語法特征的研究[A];第一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鄒綱;劉洋;劉群;孟遙;于浩;西野文人;亢世勇;;面向Internet的中文新詞語檢測[A];2004年辭書與數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王鐵琨;《2006漢語新詞語》序(節(jié)選)[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2 崔樂(中國傳媒大學);“不合時宜”背后的文化守望[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3 南京市文樞中學 楊婭妮;淺談漢語新詞語發(fā)布的詞匯學意義[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4 沈文;互聯(lián)網“客”文化深入平民生活[N];中國質量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孫榮實;漢語新詞語運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劉曉梅;當代漢語新詞語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3 楊霞;初期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4 俞永植;中韓新詞語的對比研究(1994年-2010年)[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3年
5 祁世明;當代漢語變異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邢芙蓉;當代漢語新詞語的特點及文化內涵探究[D];揚州大學;2008年
2 周靜;2007年漢語新詞語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3 陳玉蘭;2008年漢語新詞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楊威;2008年-2012年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5年
5 王晨琦;文化語言學視野下的漢語新詞語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6 Uuriintsolmon(烏仁朝樂夢);針對蒙古學生的漢語新詞語教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7 李明琴;漢語新詞語意義的建構與重要關系的壓縮研究[D];重慶大學;2015年
8 李雪鋒;早期現(xiàn)代漢語新詞語研究[D];濟南大學;2015年
9 龔思;年度漢語新詞語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6年
10 趙婧男;對外漢語新詞語教學[D];黑龍江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1169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211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