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朝WH-問句語段推導研究
本文選題:英漢朝 切入點:WH-問句 出處:《東疆學刊》2015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英漢朝WH-問句的語氣標記不同于標句詞,不具備完整標句詞的功能,因而不應位于標句詞短語中心語位置。根據(jù)CP分裂假說,語氣標記可以作為中心語構成語氣短語Force P?語氣短語以TP為補語,是一個強語段。語氣語段具有強邊緣特征,在英語中,吸引Wh-詞在其標志語位置合并;在漢語和朝鮮語中,吸引整個TP在其標志語位置內部合并。內部合并的同時,英漢朝語氣語段中心語的疑問特征[+Q]為其標志語位置Wh-詞的疑問特征[+wh]賦值。
[Abstract]:The mood marke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Korean WH-question sentenc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standard sentences and do not have the function of complete tagging words, so they should not be located at the center of phrase. According to the CP splitting hypothesis, mood markers can be used as the central words to constitute the modal phrase Force P? Modal phrases, with TP as a complement, are strong segments. Modal phrases have strong marginal features. In English, they attract Wh-words to merge in their markers; in Chinese and Korean,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rogative feature [Q] of the Chinese and English Korean modal head [Q] assigns a value to the interrogative feature [WH] of the Wh-word in its marker position.
【作者單位】: 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教育研究所;
【分類號】:H04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張貞愛;溫麗婷;;論基于語言類型的句類標記的層級性——以英漢朝疑問句句類標記為例[J];東疆學刊;2013年02期
2 章進培;;標句詞短語CP分裂后的語段推導[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12期
3 何曉煒;;語段及語段的句法推導——Chomsky近期思想述解[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年05期
4 程凱;漢語是非疑問句的生成解釋[J];現(xiàn)代外語;2001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紅艷;開啟之功 創(chuàng)新之力——略論漢語語法學的草創(chuàng)與革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2 劉開驊;;選擇問句疑問語氣詞脫落的歷時軌跡與內在動因[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3 樊友新;;從“被就業(yè)”看“被”的語用功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袁衛(wèi)華;;《五燈會元》中帶語氣副詞的測度問句[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5 陳勇;名詞謂語句研究綜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6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義現(xiàn)象[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7 胡德明;;從反問句生成機制看“不是”的性質和語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羅丹;;析《二刻拍案驚奇》名量詞的語法特征和語法功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9 張桐赫;;主語省略現(xiàn)象的日漢對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張晶晶;;《論語》心理動詞簡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沈家煊;;“名動詞”的反思:問題和對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2 陳昌來;;特殊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周紅紅;;外來詞的界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祝東平;高彥怡;;副詞“就”的釋義[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龐文斌;張國煊;曹恬;;基于規(guī)則和統(tǒng)計的漢語淺層句法分析的研究[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6 劉鵬元;;詢問式搜索請求的模式分析[A];內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李現(xiàn)云;王丹;;英語“have+VP”與漢語“有+VP”對比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十輯)[C];2012年
8 張月;;“來著”的詞性及語法化、主觀化[A];2012西南地區(qū)語言學研究生論壇論文集[C];2012年
9 張月;;“來著”的詞性歸屬探析[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10 錢愛琴;;中日N!言姙における指示奮の妽定、體系について[A];日語教學與日本研究——中國日語教學研究會江蘇分會2013年刊[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8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馮煒;《唐律疏議》問答體疏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藝彬;俄語三價動詞的語義配價與句法模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石娜;從形合意合角度比較《傲慢與偏見》兩譯本[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丁熠;“契合”類語氣副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師璐露;《國語》語言藝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孫艷;漢語“A+過+O”結構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黃冰;現(xiàn)代漢語“程度副詞+名詞”的多角度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汪姣;俄語讓步意義的表達及與漢語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孔軍;兒化詞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工;Chomsky新論:語言學理論最簡方案[J];國外語言學;1994年03期
2 胡建華;限制性句法:句法反對稱理論──評Richard S.Kayne~1的《句法的反對稱性》[J];當代語言學;1999年02期
3 鄧思穎;自然語言的詞序和短語結構理論[J];當代語言學;2000年03期
4 石定栩;Chomsky句法理論的最新動向[J];當代語言學;2003年01期
5 張貞愛;;英、漢、朝語功能句式對立與語序作用值[J];東疆學刊;2012年03期
6 何曉煒!51042197級博研信箱;Chomsky最簡方案的新發(fā)展——《最簡探索之框架》介紹[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2期
7 程工;Chomsky最簡方案形成的理論動因[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年01期
8 戴曼純;最簡方案框架下的存在句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9 何曉煒;核心功能語類與漢英兩種語言的結構差異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4年05期
10 何曉煒;雙賓語結構的句法研究[J];現(xiàn)代外語;1999年04期
,本文編號:16248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62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