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語言的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
本文關鍵詞:藏語言的定性分析與定量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藏語教學 藏語基礎詞匯 藏語語料 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和計量方法的迅速發(fā)展,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方法得到迅速推廣,獲得了公認的學術地位,"拿數(shù)據(jù)說話"已成為學術界的主流方法。尤其在語言研究領域計量研究法的運用是現(xiàn)代詞匯研究的一個趨勢。文章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對藏語基礎詞匯的總詞量、文本數(shù)、詞種數(shù)、詞頻、詞性、頻次、詞長等方面進行研究,觀察藏語基礎詞匯的同時,為藏語語言習得及教材編寫提供了依據(jù),也為字詞教學制定量化的教學目標提供了較為科學的思路。同時,這種計量方法的引入有助于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有助于重新審視、考察、印證現(xiàn)有的詞匯理論和觀點。也就是說通過定量解決"有多少"的藏語基礎詞匯的數(shù)量問題,通過定性解決"是什么詞匯"、"有沒有這種詞匯"的性質(zhì)問題。
【作者單位】: 西藏大學藏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
【基金】: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群體智能涌現(xiàn)的藏文網(wǎng)絡輿情分析及突發(fā)事件預警機制研究”(項目號:61165013);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藏語依存樹庫的構建”(項目號:61163043) 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Ontology的藏文語料庫檢索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號:61262053)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214
【正文快照】: 一、詞匯計量與語言習得我國學者多年前就開始重視語言學的計量研究。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編寫的《語體文應用字匯》于1925年完成,192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應該算是第一部權威的漢字計量研究成果。馮志偉先生曾估測漢字熵值,并提出術語形成經(jīng)濟率和生詞增幅遞減率,同時和劉海濤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唐鈺明;定量方法與古文字資料的詞匯語法研究[J];海南師院學報;1991年04期
2 蘇新春;;關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詞匯計量研究的思考[J];世界漢語教學;2001年04期
3 扎西加;索南尖措;;基于藏語信息處理的詞類體系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1期
4 胡明揚;對外漢語教學中語匯教學的若干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7年01期
5 陸清;試論中小學語文課本詞匯計量研究[J];語文學刊;2004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魯潔;;從對等的角度研究對外漢語教材中生詞的英語翻譯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2 苗力丹;;淺談對外漢語情景教學中語言情境的選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3 李美琳;;淺談對外漢語詞匯課堂教學技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8期
4 王國慶;陳香;;漢字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J];北方語言論叢;2011年00期
5 木欣;談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的幾個原則[J];八桂僑刊;2003年05期
6 韓晨宇;;漢語三音節(jié)新詞語與類詞綴的發(fā)展初探[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7 鄭蓉;;專業(yè)圖書選題策劃新法初探[J];編輯之友;2007年06期
8 趙世舉;;對外漢語教學詞匯主導法芻議[J];長江學術;2007年03期
9 周四貴;;求真存鑒 推陳出新——評《現(xiàn)代漢語詞匯研究》[J];辭書研究;2009年02期
10 郝瑜鑫;劉文;邢紅兵;;基于大規(guī)模語料庫和詞匯習得理論的學習型詞典編撰構想[J];湘南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王惠;蘇新春;;XHK基于語法知識的漢語詞義描述[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陸儉明;;增強學科意識,發(fā)展對外漢語教學[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彭軍;;增加學生漢語詞匯量的對策研究[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興魯;竺法護譯經(jīng)感覺動詞語義場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李娜;基于《漢語大詞典》的民國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曾令香;元代農(nóng)書農(nóng)業(yè)詞匯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朱彥;漢語復合詞語義構詞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曉梅;當代漢語新詞語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6 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張巍;中古漢語同素逆序詞演變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丁建川;《世說新語》名詞、動詞、形容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9 江傲霜;六朝筆記小說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10 劉振平;單音形容詞作狀語和補語的對比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云美;《現(xiàn)代漢語詞典》屬性詞收詞與釋義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思麗;藏文網(wǎng)頁自動發(fā)現(xiàn)與采集技術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陶鏡玉;英漢否定表達比較及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南昌大學;2010年
4 劉善濤;基于《信息庫》的對外漢語新詞教學研究[D];魯東大學;2011年
5 王丹;漢語指人專名隱喻的語義和功能分析[D];吉林大學;2011年
6 曾偉英;中高級階段對外漢語國俗語義教學調(diào)查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朱明霞;歐美留學生跨文化社交語用失誤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呂榮蘭;基于語料庫的對外漢語口語話題及話題詞表構建[D];暨南大學;2011年
9 胡梓華;中級商務漢語教材詞匯分析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10 李瀟瀟;對外漢語教材漢字復現(xiàn)率及相關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國光;;概念體系和詞匯體系[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2 韓敬體;《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工作概述[J];辭書研究;1997年01期
3 王偉;從《現(xiàn)漢》修訂談計算機在詞典編纂中的應用及展望[J];辭書研究;1997年01期
4 陸汝占;漢語詞典編纂一體化環(huán)境(上)[J];辭書研究;2000年02期
5 陸汝占;漢語詞典編纂一體化環(huán)境(下)[J];辭書研究;2000年03期
6 蘇新春;同形詞與“詞”的意義范圍──析《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同形詞詞目[J];辭書研究;2000年05期
7 蘇新春,顧江萍;“人”“機”分詞差異及規(guī)范詞典的收詞依據(jù)──對645條常用詞未見于《現(xiàn)漢》的思考[J];辭書研究;2001年02期
8 多識;;談藏族對因明學的貢獻[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1期
9 任海波,范開泰;現(xiàn)代漢語真實文本短語標注的若干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00年01期
10 唐鈺明;卜辭“我其巳賓乍帝降若”解[J];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少林;;效應幅度:外語定量研究不能忽視的測度值[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9年03期
2 魏日寧;;再談外語定量研究中的效應幅度[J];現(xiàn)代外語;2012年04期
3 李德鵬;;定量研究的反思與重構——以語言學為例[J];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03期
4 沈榕秋;談漢語方言的定量研究[J];語文研究;1994年02期
5 梅晴;;語言教育研究中的定量與定性的研究方法[J];考試周刊;2010年29期
6 龔嶸;;二/外語教育研究范式的哲學思考:定性與定量研究設計決策的交互制約[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年03期
7 李鳳蘭;;來華巴基斯坦留學生漢語學習與自我認同變化定量研究[J];經(jīng)營管理者;2014年05期
8 鄺霞;“有沒有”反復問句的定量研究——對經(jīng)典作家白話文作品的定量研究[J];漢語學習;2000年03期
9 姚霖霜;闕紫江;;淺談異化論與歸化論的困境和出路[J];外語教育;2003年00期
10 ;[J];;年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邢杰;翻譯研究中的定性與定量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2252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225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