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藝術論文 >

中德媒體篇章中水文化的語料庫語言學對比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11-22 16:03

  本文關鍵詞:中德媒體篇章中水文化的語料庫語言學對比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水文化 對比 語言使用模型 語料庫語言學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是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可缺少的生態(tài)要素。每一種文明、每一種文化、每一種傳統(tǒng)都離不開水。隨著工業(yè)化進程的推進,水資源面臨著嚴重的危機。水文化,作為反映水事活動的社會意識,必定反作用于水事活動,對國家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促進作用,因此水文化的研究意義重大。反觀現有的水文化研究,鮮有從語言學角度出發(fā)對水文化的分析,這無疑會造成水文化研究的不完整。因此,無論從研究內容、還是研究方法來看,本文具有新穎之處。本文的中德文語料分別選自《人民日報》與《世界報》,涵蓋了2010年至2014年所有含有“水”的文章。本文運用話語語言學的理論以及語料庫語言學的方法,來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中德媒體篇章中水的語言使用模型分別具有什么特點?2.中德媒體篇章中的語言使用模型反映出的中德水文化具有哪些特點?通過借助計算機輔助工具,本文從構詞、搭配詞以及詞組三個層次出發(fā),對水的語言使用模型進行對比分析,由此得出結論:中德媒體篇章中水的語言使用模型不同點多于相同點。相同之處在于話題環(huán)境,諸如工業(yè),生活,哲學,水文和運動的重合。不同之處可以歸結于以下五點:1.德語中以水為語素構成的合成詞要比漢語以水為語素構成的合成詞豐富。2.漢語中水的搭配詞的話題范圍比德語中水的搭配詞的話題范圍更加集中。3.漢語中含有水的熟語比德語中含有水的熟語多,且漢語的熟語多來源于古文獻,并且漢語的熟語中往往反映出一定的哲學思想。4.就水出現的領域而言,漢語語料中有藝術、風景和農業(yè)等領域,這些都是德語語料中所沒有的。而宗教這一領域則只出現在德語語料中。5.在德語話語中工業(yè)出現的頻率大于漢語話語。而農業(yè)在德語中沒扮演角色。德語話語重點關注水污染問題,而漢語話語則更多的關注水資源短缺問題。德語中與水相關的運動要比漢語中與水相關的運動豐富。就從語言使用模型所反映出的中德水文化的特點而言,中德水文化中存在的相同之處有以下五點:1.在兩國的認識里,水是由氫分子和氧分子組成的化合物。水首先被理解為液態(tài)的物質,然后才是氣態(tài)的水。此外水還用來描述水狀的液體,可以含水也可以不含水。2.水均被認為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能夠帶來災難與傷害。同時水又是自然界切生物生存的物質基礎,對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水都被視為寶貴且有限的資源,水是能夠發(fā)電的清潔能源。4.水均被視為萬物的起源。5.水均被看作美的象征。中德兩國水文化中存在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于以下五點:1.德語文化中水與火、土和氣組成萬物,而在漢語文化中,水與金、木、火、士一起,共同構成了世界。2.德語文化中水是不可侵犯的,具有宗教意義。3.漢語文化中水是包容與無私的,是至善的象征。4.漢語文化中水是有生命的,水源代表了創(chuàng)造力。5.漢語文化中水和山構成風景,通常含有感情。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136;H3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景亮;水文化暢想[J];河北水利;2001年05期

2 李宗新;再探中華水文化(上)[J];海河水利;2002年02期

3 李宗新;再探中華水文化(下)[J];海河水利;2002年03期

4 李宗新;試論良好水文化環(huán)境的營造[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年02期

5 李宗新;淺議中國水文化的主要特性[J];北京水利;2004年06期

6 潘杰;“以水為師”——萌生中國水文化的哲學啟蒙(上)[J];江蘇水利;2005年07期

7 耿鴻江;麗江水文化初探[J];水利發(fā)展研究;2005年08期

8 尉天驕;水文化理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J];海河水利;2005年05期

9 周未隼;;水文化與水憂患雜談[J];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4期

10 崔振良;;研究廊坊水文化的意義及發(fā)展之管見[J];河北水利;2005年1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榮男;;水文化的演變及現實意義[A];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2 歐陽田軍;;對新時期水文化發(fā)展的幾點認識和思考[A];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3 李銘;;城市水文化在天津的傳承和發(fā)展[A];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4 史新明;;中國水文化的藝術精神初探[A];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5 ;關于舉辦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的通知[A];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6 ;關于成立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論文評審委員會的通知[A];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7 ;關于公布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論文評選結果的通知[A];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8 靳懷X>;;試論水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A];2013年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學術年會暨中國大運河水利遺產保護與利用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C];2013年

9 ;《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編委會人員名單[A];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10 陳雷;;弘揚和發(fā)展先進水文化促進傳統(tǒng)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代序)[A];首屆中國水文化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記者 李曉萌 董曉勛;精心打造“水文化”牌[N];長江日報;2007年

2 廖煥之;中國首屆水文化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N];大眾科技報;2006年

3 楊振之邋張丹;水景觀規(guī)劃設計與水文化[N];中國旅游報;2008年

4 潘杰;開啟水文化系統(tǒng)研究學術之門[N];中國水利報;2008年

5 《水文化與生態(tài)文明》鄭曉云 著;重視少數民族水文化研究[N];中國水利報;2009年

6 黃旭林;水利發(fā)展不可缺少對水文化的研究[N];中國水利報;2009年

7 鄭大俊 莊道永 (河海大學);水文化研究應當注意的方面[N];中國水利報;2009年

8 本刊記者 高立洪 劉艷飛;鄭曉云:讓水文化為解決全球水危機注入活力[N];中國水利報;2009年

9 鄭小云 國際水歷史學會副主席、國家水利部水文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水文化視野下的抗旱之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記者 胡少華 通訊員 汪永光;首屆黃河水文化論壇表彰優(yōu)秀論文和優(yōu)秀宣傳產品[N];黃河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艾菊紅;傣族水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詩;中國廣東與泰國中部的水文化比較[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年

2 田洪波;基于格式塔理論的運河水文化要素辨識及再現路徑研究[D];浙江工業(yè)大學;2014年

3 徐云霓;水文化對川西林盤景觀生命存續(xù)性的影響[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4年

4 王靜敏;中德媒體篇章中水文化的語料庫語言學對比分析[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6年

5 馬利杰;基于“江南水文化”情感體驗的商業(yè)空間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15年

6 陸兆俠;水文化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內容和價值[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7 孟姣;泉城水文化在景觀藝術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D];山東建筑大學;2014年

8 倪若花;水韻揚州的文化品質探析[D];揚州大學;2010年

9 張紅;從古今維吾爾文獻看維吾爾水文化的發(fā)展[D];新疆大學;2010年

10 莊曉敏;水利風景區(qū)水文化挖掘及載體建設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121523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21523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7b5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