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所”“爾許”探源
本文關鍵詞:“爾所”“爾許”探源
更多相關文章: 爾許 爾所 數(shù)量指示詞 源形式 形成
【摘要】:東漢以來先后出現(xiàn)的"爾所"與"爾許"是數(shù)量指示詞,"爾所""爾許"并非來源于漢譯佛經的"是所",也不是由"爾"后附"所/許"構成的。"爾許""爾所"的源形式是"X所/許"數(shù)量表達式,其中的"爾"來自具有性狀指示功能的"爾"。由"X所/許"數(shù)量表達式變化為數(shù)量指示詞"爾許""爾所",是基于"X所/許"結構式的數(shù)量表達變化為數(shù)量的指示,"所/許"也由"X所/許"數(shù)量表達式內的約量助詞變化為指示詞"爾所""爾許"的后附性詞內成分。"爾所""爾許"部分存留了來源形式的意義,并形成了新的功能。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語方所詞歷史源流研究”(14CYY030) “山東大學青年學者未來計劃”
【分類號】:H14
【正文快照】: 東漢以后的漢語里出現(xiàn)了指示詞“爾所”與“爾許”以及“是所”等,“爾許”是漢譯佛經與本土文獻都有的詞形,“爾所”“是所”見于漢譯佛經。迄今為止國內外已有不少學者論及“爾許”“爾所”的意義、功能或來源,如周法高(1959)、太田辰夫(1991)、柳士鎮(zhèn)(1992)、胡敕瑞(2002,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盛益民;;論指示詞“許”及其來源[J];語言科學;2012年03期
2 劉宏川;;指示詞分類探微[J];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3 方伯龍;;傣語量詞和指示詞在多重修飾語中的特殊作用[J];民族語文;1982年03期
4 吳麗丹;;政治語篇中人稱指示詞的功能分析[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潘紅婭;李海娟;;中日指示詞的對比研究——以文脈指示為中心[J];湖南財經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6 陳玉潔;;中性指示詞與中指指示詞[J];方言;2011年02期
7 龐黔林;;漢日指示詞間接回指的對比研究[J];外語研究;2012年06期
8 黃盛璋;;先秦古漢語指示詞研究[J];語言研究;1983年02期
9 張公瑾;;傣語指示詞和漢語“者”字關系探源[J];民族語文;1983年04期
10 張濟民;苗語川黔滇方言的指示詞[J];貴州民族研究;1987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婁寶翠;[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盛益民;紹興柯橋話指示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1年
2 劉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詞系統(tǒng)和指示范疇[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永杰;韓漢越指示詞的共性和個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4 羅歡;漢語書面語篇中指示詞研究[D];湖南大學;2003年
5 劉麗;漢英會話中空間指示詞的認知語用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5年
6 汪瑩;認知語言學觀照下的漢語指示詞表達功能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7 王麗娜;英漢指示詞對比研究與翻譯[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8 劉曉宇;用關聯(lián)理論分析指示詞[D];吉林大學;2008年
9 壽小燕;碩士論文中的人稱指示詞跨文化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2年
10 萬健;《江澤民文選》中的指示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1844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18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