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魯木齊板房溝回民漢語方言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烏魯木齊板房溝回民漢語方言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板房溝 回民漢語方言 語音 詞匯 語法
【摘要】:本文以烏魯木齊板房溝回民漢語方言為研究對象,對該漢語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的描寫和分析。文章共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紹了板房溝的地理歷史概況、居民語言使用情況、研究現(xiàn)狀和趨勢及發(fā)音合作人情況。第二部分是對板房溝回民漢語方言語音的系統(tǒng)描寫以及與古音韻的比較。本章內(nèi)容細致深入地描寫分析了中古聲、韻、調(diào)在板房溝回民漢語方言中的今讀類型和演變情況。除歷時的縱向比較外,該章還將板房溝回民漢語方言與漢語普通話進行共時對比,確立與漢語普通話的共同點和差異性特征。并運用實驗語音學方法及工具統(tǒng)計處理語音材料,就高元音擦化問題給予分析;確定了板房溝回民漢語方言單字調(diào)調(diào)值,使得該語音系統(tǒng)的描寫更加科學客觀。第三部分重點從詞匯組成來源探討分析了板房溝回民漢語方言的詞匯,從一個側(cè)面折射出新疆“多民族共處、多語言共存”的特點。第四部分從詞法和句法兩方面重點描繪了板房溝回民漢語方言不同于普通話的語法特點和特殊語法現(xiàn)象。第五部分根據(jù)前文的描寫和分析總結(jié)了板房溝回民漢語方言的特點,并且指出了該方言在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傳統(tǒng)調(diào)查研究普遍認為烏魯木齊市、縣回民話接近中原官話南疆片。本文通過調(diào)查研究則發(fā)現(xiàn)烏魯木齊板房溝回民漢語方言語音特點和中原官話南疆片并不相同,卻與蘭銀官話北疆片特點相一致。傳統(tǒng)的語音調(diào)查普遍采用聽音筆錄的方法,帶有強烈的主觀性,本文采用實驗語音學方法,用儀器和軟件對烏魯木齊回民漢語方言語音進行分析,所得結(jié)論更加直觀與科學。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172.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紹晶;遼中地區(qū)方言語音辨正[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2 曹晉英;西昌方言語音[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11期
3 支潔;;常州方言語音的內(nèi)部分歧探析[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年03期
4 侯精一;;《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序[J];語文研究;2008年03期
5 傅靈;;長沙東北線其他方言語音比較[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6 周峰林;柴培林;;浙江方言語音檔案數(shù)據(jù)庫建設工作迅速啟動[J];蘭臺世界;2011年29期
7 了貳;;浙江省檔案局啟動創(chuàng)新項目“浙江方言語音檔案資料庫”[J];中國語文;2012年03期
8 了貳;;浙江省檔案局創(chuàng)新項目“浙江方言語音檔案資料庫”[J];方言;2012年02期
9 劉掌才;;湖南沅江方言語音格局實驗設計及分析[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10 胡方;唐正大;陳振宇;;[學術(shù)會議]第一屆方言語音與語法論壇[J];語言研究集刊;2013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徐睿淵;李愛軍;方強;王霞;;方言語音語料庫建立的問題與解決方法——以廈門方言為例[A];第八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5年
2 周祥;;山東平陰方言語音研究[A];學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2期[C];2012年
3 程序;;鄱陽方言語音變異研究[A];中國社會語言學(2006年第2期)[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記者 嚴紅楓 通訊員 顧嘉懿;市民發(fā)現(xiàn)寧波明代方言語音資料[N];光明日報;2013年
2 柴培林;記錄“逐漸消失的聲音”[N];中國檔案報;2011年
3 本報特約記者 鮑豐彩 本報記者 葉輝;拯救吳儂軟語[N];光明日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余方覺 實習生 張琦 寧海記者站 陳云松;粗話臟話該不該進方言檔案?[N];寧波日報;2012年
5 楊錫彭;方言口音與用字[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6 楊錫彭;漢語共同語標準音的選擇[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張偉靜;山東費縣方言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14年
2 崔淑慧;山西北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3 顧欽;語言接觸對上海市區(qū)方言語音演變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4 葉曉鋒;漢語方言語音的類型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崔容;太原盆地方言語音研究[D];山西大學;2014年
6 張建軍;河州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7 艾紅娟;山東長山方言語音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8 徐娟娟;丹陽方言語音層次與歷史演變[D];南京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付康;漳縣方言語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2 唐玄;彭澤方言語音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3 瞿晗曄;金沙方言語音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4 錢婷婷;樅陽(橫埠)方言語音研究[D];安徽大學;2016年
5 王穎怡;玉田方言語音內(nèi)部比較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年
6 江語林;山東菏澤市方言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7 沈雨歆;山東德州市方言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8 高一晗;山東聊城市方言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9 李瑞;烏魯木齊板房溝回民漢語方言研究[D];新疆大學;2016年
10 代瑩瑩;瑤族勉語方言語音的類型學研究[D];三峽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1841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18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