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類詞綴對比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英漢類詞綴對比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類詞綴 語法化 生成機制 英漢對比
【摘要】:在現(xiàn)代英漢語言里,中文類詞綴如“門”,“軟”,“族”和英文類詞綴如“-wise”,“-soft”大量存在。國內(nèi)外的語言學家對這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在幾十年的研究中,語言學家逐漸達成了共識:類詞綴是介于自由語素與詞綴之間的動態(tài)發(fā)展中的構(gòu)詞成分。本文以語法化理論為基點,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新梳理和分析英漢類詞綴,重點討論英漢類詞綴在語法化過程中的生成機制,同時將英漢類詞綴進行對比得出相似性與差異性。首先,根據(jù)類詞綴的三個特征(語法化、位置固定和能產(chǎn)性)將收集到的一百多個“假定類詞綴”進行重新分析并最終確定二十個現(xiàn)代漢語中的類詞綴。接著,詳細分析漢語類詞綴的語法化機制,結(jié)果表明除了隱喻和泛化,語言接觸是現(xiàn)代漢語類詞綴中最重要的語法化機制。其次,依據(jù)類詞綴的三個特征,依次對收集到的英語類詞綴進行驗證并確定十三個英語類詞綴。接著,重點討論英語類詞綴的語法化機制。隱喻,泛化和轉(zhuǎn)喻是公認的英語類詞綴的語法化轉(zhuǎn)化機制。然而,由于英語的影響力,語言接觸并不是英語類詞綴的生成機制,取而代之的是語義增生和古英語的繼承。最后本研究從相似性和差異性兩方面對漢英類詞綴進行對比分析。其相似性分兩方面,其一從語言內(nèi)部因素看,漢英類詞綴都是語法化的產(chǎn)物,它們具有標記詞性的作用,類詞綴的產(chǎn)生符合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其二從語言外部因素看,漢英類詞綴的產(chǎn)生是因為人們追求新穎的心理和新媒體的產(chǎn)生和廣泛應用。英漢類詞綴有兩點明顯的差異,在數(shù)量上漢語類詞綴明顯多于英語類詞綴,而且漢語類詞綴具有較大的生成潛力,原因如下:英語的詞綴系統(tǒng)較為發(fā)達,類詞綴的發(fā)展空間受限,而在漢語中,詞綴系統(tǒng)逐漸的發(fā)展,特別是受到英語詞綴的影響,漢語類詞綴具有廣大的發(fā)展空間。由于英語的影響,漢語中外來類詞綴在類詞綴中占據(jù)了大部分,而且這些類詞綴都是在近現(xiàn)代產(chǎn)生的;而英語作為一門傳播范圍廣的語言,幾乎找不到外來類詞綴,即使有也必須追溯到十二,十三世紀,由于這些早已進入英語的外來類詞綴已經(jīng)完全融合入英語中,鑒于歷史資料的缺失,本研究暫不將此類現(xiàn)象列入外來類詞綴范圍。
【關(guān)鍵詞】:類詞綴 語法化 生成機制 英漢對比
【學位授予單位】:華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146.1;H314.1
【目錄】:
- Abstract3-5
- 摘要5-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14
- 1.1 Motivation of the Thesis10-11
- 1.2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11-12
- 1.3 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12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2-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26
- 2.1 Definitions of Compounds, Derivations and Semi-affixes14-15
- 2.2 Definitions of Free Morphemes, Typical Affixes and Semi-affixes15-16
- 2.3 Previous studies of Chinese Semi-affixes16-20
- 2.3.1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16-18
- 2.3.2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phology18-19
- 2.3.3 Studies based on the Corpus19-20
- 2.3.4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agmatics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20
- 2.4 Previous Studies of English Semi-affixes20-23
- 2.4.1 Previous Studies of English Semi-affixes Abroad20-22
- 2.4.2 Previous Studies of English Semi-affixes at Home22-23
- 2.5 Summary23-26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26-32
- 3.1 Grammaticalization26-27
- 3.2 The Mechanisms of Grammaticalization27-29
- 3.3 Motivations of Grammaticalization29-30
- 3.4 Framework of the Present Study30-32
- Chapter Four Chinese Semi-affixes32-50
- 4.1 Data Collection32-42
- 4.1.1 Data Collected before 2000 by Scholars33-39
- 4.1.2 Data Collected after 2000 by scholars39-42
- 4.1.3 Summary42
- 4.2 The Mechanism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Chinese Semi-affixes42-50
- 4.2.1 Mechanisms of the Forming of Self-source Semi-affixes: Generalizationand Metaphor43-45
- 4.2.2 Mechanisms of the Forming of Loan Semi-affixes: Language Contact45-47
- 4.2.3 Summary47-50
- Chapter Five English Semi-affixes50-60
- 5.1 Data Collection50-55
- 5.2 The Mechanism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English Semi-affixes55-60
- Chapter Six Comparis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emi-affixes60-70
- 6.1 Similarities60-65
- 6.1.1 Internal Factors60-64
- 6.1.2 External Factors64-65
- 6.2 Differences65-70
- 6.2.1 Quantity65-66
- 6.2.2 Loan Semi-affixes66-69
- 6.2.3 Summary69-70
-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70-74
- 7.1 Summary of the Study70-71
- 7.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71-74
- References74-78
- Acknowledgements78-80
- Curriculum Vitae8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蒙蒙;;外源類詞綴“門”的類詞綴化分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2 王雅;;淺析類詞綴中的“控”式詞[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7期
3 王茜;;“吧”是類詞綴嗎?[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年01期
4 劉梓樞;;新興類詞綴“多”的探微[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4期
5 符曉妍;;從認知圖景角度探討新興類詞綴的產(chǎn)生機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2年06期
6 曹保平;漢語類詞綴研究述評[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7 楊秋玲;詞綴及類詞綴的“子”[J];開封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8 曹大為;;“族”的類詞綴化使用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05期
9 曾立英;;三字詞中的類詞綴[J];語言文字應用;2008年02期
10 柏瑩;;試析“艷照門”之“門”的類詞綴化[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妹雯;;網(wǎng)絡新詞語中類詞綴的主觀性初探[A];語言文字法制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第七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尹海良;現(xiàn)代漢語類詞綴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萬華敏;英語類詞綴的構(gòu)式形態(tài)及其認知機制研究[D];江南大學;2015年
2 龍宇歡;留學生類詞綴使用情況偏誤分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
3 戰(zhàn)怡如;現(xiàn)代漢語指人類詞綴的多維度考察[D];黑龍江大學;2015年
4 梁嗣辰;現(xiàn)代漢語新興類詞綴分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年
5 劉代陽;現(xiàn)代漢語類詞綴及其認知研究[D];暨南大學;2015年
6 葉芙蓉;基于語料庫的英語類詞綴-wise的共時與歷時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7 劉偉;留學生漢語類詞綴習得偏誤分析和教學策略[D];鄭州大學;2016年
8 丁玲玲;英漢類詞綴對比研究[D];華僑大學;2016年
9 宋開峰;現(xiàn)代漢語詞綴、類詞綴確定問題的一些思考[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10 李進玉;現(xiàn)代漢語類詞綴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1289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128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