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P,一面Q”的多角度考察
本文關鍵詞:“一面P,,一面Q”的多角度考察
更多相關文章: “一面P 一面Q” 語篇構式 位置 相近格式
【摘要】:并列復句作為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一直備受重視。關于并列復句及其關聯(lián)詞語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也有很多。但并列類關聯(lián)詞語大多擺脫不了被視為并列復句附屬的地位,并未被當作一種獨立的語言現(xiàn)象。因此,本文通過搜集大量的語料,在前人時賢研究的基礎上,將語篇構式“一面P,一面Q”獨立出來進行系統(tǒng)研究。全文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節(jié),引言部分,交代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現(xiàn)狀、所涉及的研究方法以及語料的來源。第二節(jié),總體觀照“一面P,一面Q”句式使用情況。介紹了現(xiàn)代漢語中“一面”的多種詞性,并重點考察“一面”之連詞用法。第三節(jié),詳細分析“一面P,一面Q”句式的句法語義特點。包括主語與關聯(lián)詞位置的關系;謂語類型及組配方式的列舉;常用動詞的分析以及P,Q之間邏輯語義關系的考察。第四節(jié),就學術界關于并列復句分句間語序的爭議論述P,Q之間語序能否互換。依據(jù)語篇知識和三個平面理論得出本文的結論。第五節(jié),比較研究句式“一邊P,一邊Q”、“一方面P,(另)一方面Q”和“一面P,一面Q”,找出異同點。第六節(jié),總結全文,點明文章的創(chuàng)新點及不足點。本文的研究目標:將復句還原到語篇中,革除傳統(tǒng)視角的弊端,力求從句法、語義、語用平面對語篇構式“一面P,一面Q”進行詳實的論述。并運用小三角理論來分析其與相近句式“一邊P,一邊Q”、“一方面P,(另)一方面Q”之異同點,解決其易被混淆的問題。以期能夠為后續(xù)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文章在分析個別用法時,對語料庫進行窮盡性的搜集整理。
【關鍵詞】:“一面P 一面Q” 語篇構式 位置 相近格式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146.3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節(jié) 引言10-14
- 1.1 研究目的和意義10
- 1.2 研究現(xiàn)狀10-12
- 1.2.1 并列復句的研究現(xiàn)狀10-11
- 1.2.2 “一面”及相關句式的研究現(xiàn)狀11-12
- 1.3 研究方法和語料來源12-14
- 第二節(jié) “一面”及相關格式的使用情況14-19
- 2.1 漢語中“一面”的用法14-16
- 2.1.1 “一面”的名詞用法14
- 2.1.2 “一面”的量詞用法14
- 2.1.3 “一面”的連詞用法14-15
- 2.1.4 “一面”四字短語15-16
- 2.2 “一面P,一面Q”的使用情況16-18
- 2.2.1 典型格式及變式16-17
- 2.2.2 與別的格式交叉使用17-18
- 2.3 小結18-19
- 第三節(jié) “一面P,一面Q”的句法語義分析19-34
- 3.1 格式中主語與關聯(lián)詞位置的關系19-21
- 3.1.1 主語相同的情況19-20
- 3.1.2 主語不同的情況20-21
- 3.2 格式中P,Q的謂語類型及組配方式21-23
- 3.2.1 謂語類型21-22
- 3.2.2 組配方式22-23
- 3.3 格式中常用動詞的分析23-28
- 3.3.1 工具動詞23-25
- 3.3.2 非工具動詞25-28
- 3.4 格式中P,Q的語義分析28-33
- 3.4.1 顯示28-29
- 3.4.2 轉化29-32
- 3.4.3 復現(xiàn)32-33
- 3.5 小結33-34
- 第四節(jié) 語篇構式對P,Q位置之影響34-44
- 4.1 從句法角度看34-39
- 4.1.1 謂語結構對P,Q位置的影響34-36
- 4.1.2 句法象似性原則對P,Q位置的影響36-39
- 4.2 從語義角度看39-40
- 4.2.1 P,Q位置可以互換39-40
- 4.2.2 P,Q位置不能互換40
- 4.3 從語用角度看40-43
- 4.3.1 表達重心40-41
- 4.3.2 語用環(huán)境41-43
- 4.4 小結43-44
- 第五節(jié) “一面P,一面Q”與相近格式比較44-52
- 5.1 相同點44-47
- 5.1.1 語表44-46
- 5.1.2 語里46-47
- 5.1.3 語值47
- 5.2 不同點47-51
- 5.2.1 語表47-49
- 5.2.2 語里49-51
- 5.2.3 語值51
- 5.3 小結51-52
- 第六節(jié) 結語52-54
- 6.1 結論52-53
- 6.2 不足53-54
- 參考文獻54-56
- 致謝5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侯書華;并列復句不可忽視的三特點[J];中學教與學;2001年06期
2 覃聰;;兩可式并列復句“A也行,B也行”的分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蓋利亞;;翻譯教學——談對照關系并列復句的日譯問題[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6期
4 劉瑞蓮;;漢維語并列復句的時空認知特點[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5 劉瑞蓮;;漢維語并列復句的時空認知特點[J];語言與翻譯;2013年01期
6 祝克懿;并列復句和承接復句的話語結構[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3期
7 王聿恩;并列復句的異型變換[J];閱讀與寫作;2004年11期
8 特圖克;;蒙古語并列復句分析[J];民族語文;1982年01期
9 萬一;“不是…而是…”新探[J];漢語學習;1986年06期
10 楊書基;高中《教參》第四冊練習答案的質(zhì)疑[J];鎮(zhèn)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樂;“即使”句與相關復句的比較研究[D];陜西理工學院;2015年
2 呂曉文;韓國留學生并列復句使用偏誤分析[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15年
3 占堆歐珠;漢語標點符號的藏譯法研究[D];西藏大學;2016年
4 儲小靜;“一面P,一面Q”的多角度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
5 楊會;幾類并列復句句序的可逆與不可逆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6 安娜·安瓦爾;中亞留學生并列復句的教學研究[D];新疆大學;2012年
7 閆曉靜;對泰漢語教學中有標記并列復句的偏誤分析及教學芻議[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8 覃聰;兩可式及兩難式并列復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張麗麗;試論以“左”“右”引導的現(xiàn)代漢語并列復句[D];安徽大學;2011年
10 許璇;外國留學生有標記的并列復句偏誤分析[D];吉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0444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yishu/1044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