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漢學家張心滄《聊齋志異》譯介發(fā)微
本文關(guān)鍵詞:英國漢學家張心滄《聊齋志異》譯介發(fā)微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聊齋志異 中國文學 漢學界 發(fā)微 中國古典小說 美妾 伍爾夫 海外漢學 唐傳奇 英譯名
【摘要】:正張心滄(H.C.Chang)(1923-2004)原籍上海,英國著名華裔漢學家。曾擔任劍橋大學現(xiàn)代中文講師,1972-1983年任伍爾夫遜學院研究員,1983-2004年擔任艾莫瑞特斯研究員。張氏終生致力于中國文學與中西比較文學,取得了系列性的研究成果,并于1976年獲得享有漢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儒蓮獎"!吨袊膶W——超自然故事》(Chinese Literature 3: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海外漢學研究所;
【關(guān)鍵詞】: 聊齋志異;中國文學;漢學界;發(fā)微;中國古典小說;美妾;伍爾夫;海外漢學;唐傳奇;英譯名;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英美聊齋學研究”(編號:13YJC751046) 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北美聊齋學研究”(編號:J13WD65)的研究成果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wù)費專項資金資助(編號:13CX04001B)
【分類號】:H315.9;I046
【正文快照】: 張心滄(H.C.Chang)(1923-2004)原籍上海,英國著名華裔漢學家。曾擔任劍橋大學現(xiàn)代中文講師,1972-1983年任伍爾夫遜學院研究員,1983-2004年擔任艾莫瑞特斯研究員。張氏終生致力于中國文學與中西比較文學,取得了系列性的研究成果,并于1976年獲得享有漢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儒蓮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進軍;業(yè)深覃思 慮周藻密——評《聊齋志異藝術(shù)研究》[J];蒲松齡研究;1997年03期
2 晏開維;;淺談翟里斯對《聊齋志異》典故的翻譯[J];商業(yè)文化(學術(shù)版);2009年04期
3 安載鶴;孟慶樞;;日本近年《聊齋志異》研究述評[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年01期
4 葉旦捷;;愛情的魔力 人性的贊歌——《十日談·潘菲洛的故事》與《聊齋志異·書癡》比較賞析[J];名作欣賞;2007年09期
5 王燕;;英國漢學家梅輝立《聊齋志異》譯介芻議[J];蒲松齡研究;2011年03期
6 魏小燕;;路易與李氏女:東西方文化中的“鬼”形象——《夜訪吸血鬼》與《聊齋志異·蓮香》之“鬼”比較[J];今日科苑;2008年18期
7 鐘明奇;;人性相同,文心相通——以《聊齋志異》與《十日談》情愛觀之比較為中心[J];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04期
8 何勁;熊濤;;功能理論觀下的Herbert A. Giles的《聊齋》譯本——譯者的動搖與矛盾[J];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9 鄧薇;孟慶升;;從漢英對比角度看古典小說《瑞云》的翻譯——以Danis C.Twitchett和Victor H.Mair的英譯本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S2期
10 段彥艷;趙永彬;;《聊齋志異》的文體翻譯方法探析[J];名作欣賞;2009年1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緒蘭;岳巍;;阿列克謝耶夫?qū)Α读凝S志異》中形象性詞語的翻譯[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2 江建文;;論文藝的理性本質(zhì)與情感本質(zhì)[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九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1993年年會論文集[C];199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谷羽;阿翰林:針對翻譯弊端的一劑良方[N];中華讀書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貴花;中朝(韓)古代人鬼戀故事比較[D];延邊大學;2007年
2 王春強;《聊齋志異》閔福德英譯本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年
3 潘向雪;符號學視角下《聊齋志異》官職相關(guān)詞語英譯[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年
4 李丹;《奇異的插曲》與《聊齋志異》女性形象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5 崔瑤;喬治斯坦納闡釋學視角下《聊齋志異》英譯本譯者主體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6 孔聰;明清志怪小說和18世紀英國哥特小說敘事藝術(shù)比較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09年
7 任秋紅;論譯者文化身份對其翻譯的影響[D];鄭州大學;2005年
8 吳簫言;從接受理論視角看《聊齋志異》的三個英譯本[D];延安大學;2011年
9 吳蓓蕾;怪異文心探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韓冰;從文化角度比較研究艾倫·坡哥特小說與蒲松齡志怪小說[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8848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88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