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窛h譯風格再現(xiàn)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老人與!窛h譯風格再現(xiàn)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風格 風格再現(xiàn) 風格要素 老人與海
【摘要】:本文以《老人與!窛h譯過程中風格的再現(xiàn)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從文學翻譯的角度對風格的構(gòu)成要素進行分析,指出文學翻譯過程中影響原作風格的三個重要方面:作品語言形式,作者創(chuàng)作個性和作品思想內(nèi)容,建立起文學翻譯視角下原作風格分析的基本框架。論文以此為基礎(chǔ),細致分解了作品語言形式,詳細闡述了影響作者創(chuàng)作個性的主觀和客觀因素,并具體分析了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變化對作者風格的影響,以此充實原作風格分析的基本框架。論文接著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風格的可譯性進行闡述,并討論了影響原作風格再現(xiàn)的其他重要因素,進一步證明原作風格分析框架的可行性,為《老人與!窛h譯風格再現(xiàn)的具體研究奠定理論基礎(chǔ)。 在風格分析基本框架的指導下,結(jié)合《老人與!返奈谋痉治,本文就翻譯過程中影響《老人與!凤L格的關(guān)鍵因素進行評判,指出鮮明的語言特色和打不垮的硬漢形象兩方面對于該小說風格的再現(xiàn)起到重要作用。鮮明的語言特色主要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即簡約樸實的語言、直觀可感的描寫、含蓄的感情及風格化的對話,打不垮的硬漢形象則可以從故事主人公的形象和精神兩方面進行解析。針對《老人與!返恼Z言特色,論文從詞法和句法的角度分析了海明威語言的簡約樸實,從修辭手段等方面解析了語言的真實可感,從篇章的角度剖析了含蓄的感情和風格化的對話;針對該小說中打不垮的硬漢形象,論文從老人的外貌和語言兩方面分解了主人公的形象,從老人的思想和行為兩方面解析了主人公的精神,從而將該小說的風格構(gòu)成要素細化至具體的語言現(xiàn)象,為《老人與!窛h譯過程中風格再現(xiàn)的研究做準備。 論文從語言特色和硬漢精神兩方面,結(jié)合《老人與海》的五個中文譯本,對該小說漢譯過程中風格的再現(xiàn)進行研究。在語言特色方面,本文將《老人與!分泻C魍恼Z言特色與劉宓慶風格標記理論相融合,構(gòu)建較為合理的分析體系;在硬漢精神方面,本文將主人公的形象和主人公的精神兩個層面相結(jié)合,剖析其對《老人與!凤L格的影響,從而對該小說漢譯過程中風格的再現(xiàn)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針對各譯本中語言特色的再現(xiàn),在詞法層面上,,本文重點研究了其語言的簡約樸實性的再現(xiàn);在句法層面上,主要評估了語言的簡約樸實和描寫的真實可感兩方面的再現(xiàn);在篇章層面上,集中評判了含蓄的感情和風格化的對話兩方面的再現(xiàn);在修辭層面上,進一步分析真實可感的描寫的再現(xiàn)。針對硬漢形象的再現(xiàn),本文在主人公的形象和精神兩方面,研究了表現(xiàn)這兩方面的具體語言現(xiàn)象的再現(xiàn),以此對《老人與!肺鍌中文譯本原作風格的再現(xiàn)程度進行研究。 通過以上研究,論文找出了《老人與海》漢譯風格再現(xiàn)的一些有效策略和方法,指出了各譯本的部分優(yōu)勢和不足,提出了部分建議以改進該小說漢譯過程中風格的再現(xiàn),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翻譯過程中風格再現(xiàn)的研究視野,促進了對海明威和《老人與!返难芯。
【關(guān)鍵詞】:風格 風格再現(xiàn) 風格要素 老人與海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cknowledgements4-5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Introduction11-14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14-23
- 1.1 Studies on the Style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4-19
- 1.2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9-21
- 1.3 Studies on Style Reproduction in Translating The Old Man and the Sea21-23
- Chapter Two Style and Translation23-50
- 2.1 Factor Analysis of Style in Term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23-42
- 2.1.1 Formality of Language24-36
- 2.1.2 Individual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36-40
- 2.1.3 Theme and Spirit40-42
- 2.2 Translatability of Style42-50
- 2.2.1 Untranslatability43-44
- 2.2.2 Translatability44-50
- Chapter Three Style Analysi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50-69
- 3.1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Language50-60
- 3.1.1 Simplicity of Language50-54
- 3.1.2 Tangibleness of Descriptions54-57
- 3.1.3 Implicitness of Emotions57-59
- 3.1.4 Uniqueness of Conversations59-60
- 3.2 Spirit of the Unyielding Man60-69
- 3.2.1 Social Background61
- 3.2.2 Life Experience of Ernest Hemingway61-63
- 3.2.3 The Unyielding Ma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63-69
- Chapter Four Reproduction of Stylistic Element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69-94
- 4.1 Reproduction of Language Features69-85
- 4.1.1 Lexical Level69-74
- 4.1.2 Syntactical Level74-79
- 4.1.3 Discourse Level79-81
- 4.1.4 Rhetorical Devices81-85
- 4.2 Reproduction of the Unyielding Man85-94
- 4.2.1 The Image of the Old Man85-88
- 4.2.2 The Unyielding Spirit88-94
- Conclusion94-99
- Bibliography99-107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風華;;漢譯形式否定而意義肯定的句子列舉[J];青海教育;2008年11期
2 達應庾;《古蘭經(jīng)》的“神”與“安拉”的翻譯異同探討[J];中國穆斯林;1983年01期
3 天衣;漢譯人名地名的種種問題[J];中國翻譯;1994年01期
4 于威;日語漢譯的幾種特殊現(xiàn)象[J];北京市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5 黃海;談談英漢重復語詞的翻譯[J];中等醫(yī)學教育;1998年10期
6 黃麗麗;淺談倍數(shù)增減的英漢互譯[J];江西通信科技;1999年03期
7 袁曉寧;;幾個英文句式的理解及其漢譯值得商榷[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0年02期
8 ;漢譯英時事政經(jīng)詞語選登[J];中國翻譯;2002年05期
9 ;漢譯英時事政經(jīng)詞語選登[J];中國翻譯;2003年03期
10 涂和平;英語否定式及其漢譯[J];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華英;;《俄漢詞典》漢譯辨正[A];中國辭書論集1997[C];1997年
2 劉鋒;;試論漢譯苗的直譯與意譯問題[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3 左戈番;;早期佛教漢譯——論安世高的翻譯(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4 Paul Harrison;;重嵌鉆石——關(guān)于鳩摩羅什漢譯《金光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的幾點思考(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吳啟金;;國外汽車文化漢譯隨筆[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7年
6 伍碧鴿;;英漢定語的語用差異與漢譯對策[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姜欣;姜怡;;芻議典籍詩歌譯作與原作思想風格的協(xié)調(diào)與整合——從陸羽的茶詩《六羨歌》談起[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傅敬民;;英語特殊隱喻研究及其漢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9 董慶煊;;新疆近代銀幣[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C];1998年
10 代迅;;漢譯西方文論探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六屆全國美學大會暨“全球化與中國美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爾蔚(原商務印書館總經(jīng)理) 胡企林(原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五十六年“漢譯”事[N];光明日報;2005年
2 農(nóng)村發(fā)展所 王利文;關(guān)于“Ecological Footprint”的漢譯[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3 吳平;《雜阿含經(jīng)》的漢譯與流傳[N];中華讀書報;2001年
4 元尚;第三次漢譯學著浪潮的世紀意義[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5 張繼民;讓漢譯外國地名規(guī)范化[N];中國測繪報;2004年
6 商務印書館譯作室主任,編審 陳小文;“漢譯世界學術(shù)名著叢書”:數(shù)代學人鑄就的輝煌[N];中華讀書報;2009年
7 田 夫;尚黑崇虎民族的史詩[N];西部時報;2005年
8 葉雋;德語文學漢譯史的意義[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劉曉麗;舉足輕重的“漢譯文學”[N];社會科學報;2007年
10 余慶;P-STAMPS漢譯之我見[N];中國郵政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東柱(KIM DONGJU);苯教古文獻《黑頭凡人的起源》之漢譯及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金菊花;朝鮮后期漢譯諺語集《耳談續(xù)纂》語言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郭迎春;《涅i鎂返暮閡爰澳鵬瞇叛鲅芯縖D];四川大學;2005年
4 溫年芳;系統(tǒng)中的戲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斯塔;本體、方法、境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楊曉靜;歌曲翻譯三符變化說[D];黑龍江大學;2012年
7 黃思賢;納西東巴文獻用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奚念;翻譯在外國文學經(jīng)典建構(gòu)中的作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9 胡氏貞英;漢語非文學文本越譯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達默迪納;老莊著作和巴利語佛經(jīng)若干詞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巖;比較分析Moment in Peking中的THAT及其漢譯的指示用法[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2 周軼;英語隱喻及其漢譯[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陳萍;《哈克貝里·芬歷險記》漢譯文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趙翔;英語頭韻漢譯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5 張鑫;目的論視閾下英語金融語篇漢譯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馮陽陽;《老人與!窛h譯風格再現(xiàn)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7 王蓮生;論歸化策略在政經(jīng)文體漢譯中的運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8 劉蕾;英語AS…AS…同等比較結(jié)構(gòu)的研究及其漢譯[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9 劉洋;文化的碰撞與適應[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姚麗文;從功能對等理論視角看英文歌曲的漢譯[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8843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884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