鴛鴦蝴蝶派的審美意識
發(fā)布時間:2021-11-21 00:00
作為近現(xiàn)代史上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一個文學現(xiàn)象,鴛鴦蝴蝶派內(nèi)在的文學特質(zhì)和外在的創(chuàng)作形式都滲透著一定的審美理念,其不可忽視的審美價值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重視和深刻的挖掘,新小說派對它的攻擊和污蔑遮蔽了它獨特的作為現(xiàn)代通俗小說之先聲的美學方面的價值。迄今為止,對鴛鴦蝴蝶派審美意識的研究仍然處于很薄弱的狀況。本論文擬以探討鴛鴦蝴蝶派豐富的審美意識及其內(nèi)涵,以期從文學的娛樂功能和審美屬性這一視角對其進行研究。本論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鴛鴦蝴蝶派審美意識形成的歷程及背景。才子佳人小說的影響構(gòu)成其內(nèi)在的促進因素;新小說派的嘗試留下了巨大的拓展空間,市民階層的興起和對休閑、娛樂文藝的心理期待給該派帶來了廣大的文學市場;域外小說的大量引入既改變著廣大讀者的審美趣味和閱讀思維也改變著創(chuàng)作者的風格和模式,二者在市場的實踐中達成了共謀,鴛鴦蝴蝶派作家的審美意識在與時俱進中逐漸形成。第二部分是本文論述的重點內(nèi)容。該部分詳細分析了鴛鴦蝴蝶派小說中愛情主題的高揚尤其是對衷情主題的大力渲染;感人肺腑的哀情之美;悲劇美;悲劇意識的自覺及悲劇的三種類型。第三部分著重從鴛鴦蝴蝶派小說的敘...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鴛鴦蝴蝶派審美意識的形成
一 才子佳人小說的影響
二 翻譯小說的影響
三 新小說派的預(yù)留空間
四 創(chuàng)作市場的形成
第二章 哀情之美與悲劇美
一 哀情之美
二 悲劇美
第三章 敘事模式和藝術(shù)形式
一 敘事模式的改變
二 對藝術(shù)形式的追求
第四章 娛樂與審美、教化
一 娛樂與審美
二 娛樂與教化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眾文化審美化:從純審美到泛審美的范式轉(zhuǎn)換[J]. 傅守祥. 天府新論. 2006(06)
[2]雅俗觀念的演進與文學形態(tài)的發(fā)展[J]. 王齊洲. 中國社會科學. 2005(03)
[3]現(xiàn)代化時空下早期滬上文化市場與“時尚敘事”的流行色[J]. 博玫. 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 2004(06)
[4]接受美學對新聞學的啟示[J]. 許厚今. 新聞戰(zhàn)線. 2004(07)
[5]極致“言情”:鴛鴦蝴蝶派小說的敘事策略與修辭效應(yīng)[J]. 姚玳玫. 廣東社會科學. 2004(01)
[6]鴛鴦蝴蝶派與言情小說模式的現(xiàn)代性流變[J]. 陳靜.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2003(01)
[7]民初言情小說的悲劇意識[J]. 昌切,李靈.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3(01)
[8]另一種角度看鴛鴦蝴蝶派[J]. 剛欣.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2(04)
[9]鴛鴦蝴蝶派小說敘事模式的新變[J]. 黃麗珍. 理論學刊. 2002(02)
[10]對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考——試論鴛鴦蝴蝶派作家和新時期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J]. 閔建國. 當代文壇. 2000(05)
本文編號:3508346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5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鴛鴦蝴蝶派審美意識的形成
一 才子佳人小說的影響
二 翻譯小說的影響
三 新小說派的預(yù)留空間
四 創(chuàng)作市場的形成
第二章 哀情之美與悲劇美
一 哀情之美
二 悲劇美
第三章 敘事模式和藝術(shù)形式
一 敘事模式的改變
二 對藝術(shù)形式的追求
第四章 娛樂與審美、教化
一 娛樂與審美
二 娛樂與教化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大眾文化審美化:從純審美到泛審美的范式轉(zhuǎn)換[J]. 傅守祥. 天府新論. 2006(06)
[2]雅俗觀念的演進與文學形態(tài)的發(fā)展[J]. 王齊洲. 中國社會科學. 2005(03)
[3]現(xiàn)代化時空下早期滬上文化市場與“時尚敘事”的流行色[J]. 博玫. 江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 2004(06)
[4]接受美學對新聞學的啟示[J]. 許厚今. 新聞戰(zhàn)線. 2004(07)
[5]極致“言情”:鴛鴦蝴蝶派小說的敘事策略與修辭效應(yīng)[J]. 姚玳玫. 廣東社會科學. 2004(01)
[6]鴛鴦蝴蝶派與言情小說模式的現(xiàn)代性流變[J]. 陳靜.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2003(01)
[7]民初言情小說的悲劇意識[J]. 昌切,李靈. 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03(01)
[8]另一種角度看鴛鴦蝴蝶派[J]. 剛欣. 鞍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2(04)
[9]鴛鴦蝴蝶派小說敘事模式的新變[J]. 黃麗珍. 理論學刊. 2002(02)
[10]對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考——試論鴛鴦蝴蝶派作家和新時期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J]. 閔建國. 當代文壇. 2000(05)
本文編號:35083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3508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