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融下的陳衡哲
發(fā)布時間:2021-08-10 13:54
作為中國新文學運動史上第一位白話文女作家,陳衡哲以自覺的文學使命意識進行創(chuàng)作,自覺關注社會民生,自覺探索新文學樣式。其作品集中表現(xiàn)了“五四”的時代精神,充滿了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人性美的熱愛和贊美,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勇氣和愛的希望。而西方文化的熏陶,又使其思想和創(chuàng)作透射出十分鮮明的西方文化氣息。她強調女性個性人格和性別人格的平衡發(fā)展,認為女性首先是一個“人”,是和男子擁有平等權利的獨立個體,女性應該自立自強,要自己“造命”,獲取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一觀點顯然受到西方早期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思想的影響。同時,陳衡哲也認為女性不能棄絕女性的性別人格,而應堅守女性的性別角色。她尤其重視女子的母親角色,認為母職神圣,負有無可替代的責任。這與瑞典女權運動家愛倫凱的母職理論如出一轍。她的文學創(chuàng)作,本著“改造社會”的心理,以現(xiàn)實主義的目光關注社會,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人世百態(tài),給予人物以真摯的同情和關懷,給他們以希望和愛,充滿了人道主義色彩。從她作品中的現(xiàn)實主義的筆調和人道主義的色彩,可以窺見西方現(xiàn)實主義思潮和人道主義思潮在“五四”時期盛行的蹤跡,而她的溫情寫實風格則有英國詩人格普生的影子。另外,她在創(chuàng)作中以...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shù)】: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陳衡哲及其創(chuàng)作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上篇 融合下的超越:為人為女統(tǒng)一中的女性思想
第一節(jié) 女性個性人格的強調
第二節(jié) 女性性別人格的堅守
第三節(jié) 早期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思想的接受和揚棄
第四節(jié) 愛倫凱母職理論的融合和實踐
下篇 博取中的創(chuàng)新:多重因素影響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現(xiàn)實主義感召下的社會寫實
第二節(jié) 人道主義滲透下的真情關愛
第三節(jié) 格普生主義浸潤下的溫情寫實
第四節(jié) 西方現(xiàn)代文體形式參照下的文體創(chuàng)新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致謝
研究生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五四文學現(xiàn)實主義的缺席[J]. 林朝霞. 東南學術. 2006(03)
[2]人道為本:文學認知與表現(xiàn)人的深層拓進——論中國新文學的人道現(xiàn)實主義[J]. 王嘉良. 天津社會科學. 2006(02)
[3]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還是啟蒙主義——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五四文學[J]. 楊春時.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5)
[4]女兒·妻子·母親——從陳衡哲小說析“五四”女性角色定位的困境[J]. 王志萍. 昌吉學院學報. 2002(03)
[5]陳衡哲小說的審美闡釋[J]. 劉澤民. 益陽師專學報. 1999(03)
[6]新文學曙光初露時的一顆新星——陳衡哲創(chuàng)作論[J]. 李玲.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4)
本文編號:3334183
【文章來源】:湘潭大學湖南省
【文章頁數(shù)】:5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陳衡哲及其創(chuàng)作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
上篇 融合下的超越:為人為女統(tǒng)一中的女性思想
第一節(jié) 女性個性人格的強調
第二節(jié) 女性性別人格的堅守
第三節(jié) 早期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思想的接受和揚棄
第四節(jié) 愛倫凱母職理論的融合和實踐
下篇 博取中的創(chuàng)新:多重因素影響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
第一節(jié) 現(xiàn)實主義感召下的社會寫實
第二節(jié) 人道主義滲透下的真情關愛
第三節(jié) 格普生主義浸潤下的溫情寫實
第四節(jié) 西方現(xiàn)代文體形式參照下的文體創(chuàng)新
結語
注釋
參考文獻
致謝
研究生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五四文學現(xiàn)實主義的缺席[J]. 林朝霞. 東南學術. 2006(03)
[2]人道為本:文學認知與表現(xiàn)人的深層拓進——論中國新文學的人道現(xiàn)實主義[J]. 王嘉良. 天津社會科學. 2006(02)
[3]現(xiàn)實主義、浪漫主義還是啟蒙主義——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五四文學[J]. 楊春時.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5)
[4]女兒·妻子·母親——從陳衡哲小說析“五四”女性角色定位的困境[J]. 王志萍. 昌吉學院學報. 2002(03)
[5]陳衡哲小說的審美闡釋[J]. 劉澤民. 益陽師專學報. 1999(03)
[6]新文學曙光初露時的一顆新星——陳衡哲創(chuàng)作論[J]. 李玲.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4)
本文編號:33341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333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