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頌體的功能轉(zhuǎn)型與魏晉頌體的敘事模式
發(fā)布時間:2021-08-01 06:20
"頌"于早期生成時,以告神為功能"正體",具有濃重的儀式感。經(jīng)《詩經(jīng)》三頌以降至魏晉,"頌美"職能不斷強化,漸趨取代"告神"成為頌體功能的主流,并由此確立四言韻語結(jié)言的文本形態(tài)。頌體四言以謂詞性短語主導(dǎo)行文,呈現(xiàn)明顯的敘事性,從而形成以"通神受命—頌揚功德—祈福被澤"為主線的敘事模式。
【文章來源】:浙江樹人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 2020,20(03)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兩漢頌體功能的兼容性與文本形態(tài)的變異
二、“頌美”功能的強化與魏晉頌體形制的確立
三、頌體的敘事性與魏晉頌體的敘事模式
(一)句的組合與頌體的敘事性表征
(二)魏晉頌體的敘事模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唐前七體文駢偶句式的生成[J]. 林家驪,汪妍青. 浙江學(xué)刊. 2018(05)
[2]論漢魏六朝頌的體式確立及流變[J]. 林曉光. 蘭州學(xué)刊. 2011(02)
本文編號:3314991
【文章來源】:浙江樹人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 2020,20(03)
【文章頁數(shù)】:8 頁
【文章目錄】:
一、兩漢頌體功能的兼容性與文本形態(tài)的變異
二、“頌美”功能的強化與魏晉頌體形制的確立
三、頌體的敘事性與魏晉頌體的敘事模式
(一)句的組合與頌體的敘事性表征
(二)魏晉頌體的敘事模式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唐前七體文駢偶句式的生成[J]. 林家驪,汪妍青. 浙江學(xué)刊. 2018(05)
[2]論漢魏六朝頌的體式確立及流變[J]. 林曉光. 蘭州學(xué)刊. 2011(02)
本文編號:33149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331499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