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史記》對《左傳》中人物形象的重塑
發(fā)布時間:2021-02-17 04:52
本文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介紹本文的研究對象、研究現(xiàn)狀、研究角度和研究意義。第二部分是《史記》與《左傳》春秋時期人物形象的比較。本文從以克己復禮為內(nèi)涵的君子形象、以建功立業(yè)為內(nèi)涵的賢能者形象和以隱忍發(fā)憤為內(nèi)涵的烈丈夫形象這三種類別來比較《左傳》與《史記》人物記載的差異,認為《史記》對《左傳》中的人物形象有所繼承,也有所改造,它剔除了《左傳》中人物形象不合時宜的“禮”的成分,突出了積極有為的人物形象。第三部分是司馬遷重塑《左傳》人物形象的兩個原因。一是禮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揚棄。春秋時期,禮有“儀之禮”和“德之禮”雙重涵義!蹲髠鳌芳戎匾晝x之禮,也重視德之禮。而西漢初期的統(tǒng)治者主要奉崇黃老之術(shù),不重視儒生和禮制,武力仍是得天下和守天下的主要手段,而且由于年代久遠和長期戰(zhàn)火,禮制自身已殘缺模糊。這些時代因素深深影響了司馬遷的價值觀,使他能夠一分為二地看待周代禮制,有所取有所不取。二是司馬遷“成一家之言”的創(chuàng)作動機!蹲髠鳌匪茉烊宋镄蜗笫菫榱苏檬練v史人物的善惡,因此以“禮”為尺度作為衡量人物的標準。司馬遷整編《左傳》素材并不是為了單純地重述舊史,而是力圖借助對歷史眾生的解讀來“究天人...
【文章來源】:重慶師范大學重慶市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緒論
2《史記》與《左傳》春秋時期人物形象比較
2.1 概述
2.2 以克己復禮為內(nèi)涵的君子形象
2.3 以建功立業(yè)為內(nèi)涵的賢能者形象
2.4 以隱忍發(fā)憤為內(nèi)涵的烈丈夫形象
2.5 《史記》對《左傳》人物形象的繼承與改造
3 司馬遷重塑《左傳》人物形象的原因
3.1 禮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揚棄
3.1.1 春秋時代“君子”與“禮”的雙重涵義
3.1.2 西漢初期統(tǒng)治者不重視“禮”
3.1.3 司馬遷對“禮”的態(tài)度
3.2 司馬遷“成一家之言”的創(chuàng)作動機
3.2.1 對人生意義的反思
3.2.2 對政權(quán)統(tǒng)治斗爭的反思
4 對司馬遷重塑《左傳》人物形象的平議
4.1 司馬遷編《史記》春秋部分之意不在于保存史料
4.1.1 重編后的春秋記載具有“史”的性質(zhì)
4.1.2 司馬遷編春秋部分意不在于保存《左傳》史料
4.2 未完成的人生思考
4.2.1 克己修身與悲劇命運的困惑
4.2.2 守禮君子與有為之士的行為矛盾
4.2.3 謙讓高潔的政治理念的窘境
4.3 時代轉(zhuǎn)變下的巨大進步
5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孔子對君子人格理論的建構(gòu)及其影響[J]. 陳洪瀾. 史學月刊. 2008(12)
[2]孔子的“君子”人格論[J]. 梁國典. 齊魯學刊. 2008(05)
[3]從經(jīng)史分離看《史記》的史學價值[J]. 王振紅. 求是學刊. 2008(05)
[4]司馬遷的死亡情結(jié)與悲劇意識——《史記》人物傳記的死亡敘事分析[J]. 羅維. 船山學刊. 2006(04)
[5]司馬遷悲劇人格論[J]. 李劍鋒.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1)
[6]子貢形象的重塑與司馬遷的道德追求[J]. 劉玲娣. 河北學刊. 2002(04)
[7]荀子所倡導的君子的人格特征探析[J]. 張朝. 管子學刊. 2001(03)
[8]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新論[J]. 汪高鑫. 安徽大學學報. 2000(03)
[9]從伯喜否透視《史記》撰述先秦人物的特征[J]. 陳曦.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01)
[10]《史記》與《左傳》《國語》所記之吳越歷史的比較研究[J]. 梁曉云. 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7(01)
碩士論文
[1]《左傳》《史記》異文研究[D]. 張云濤.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2007
[2]從《史記》對《左傳》的取材透視司馬遷的“一家之言”[D]. 朱志純.華中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037461
【文章來源】:重慶師范大學重慶市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緒論
2《史記》與《左傳》春秋時期人物形象比較
2.1 概述
2.2 以克己復禮為內(nèi)涵的君子形象
2.3 以建功立業(yè)為內(nèi)涵的賢能者形象
2.4 以隱忍發(fā)憤為內(nèi)涵的烈丈夫形象
2.5 《史記》對《左傳》人物形象的繼承與改造
3 司馬遷重塑《左傳》人物形象的原因
3.1 禮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揚棄
3.1.1 春秋時代“君子”與“禮”的雙重涵義
3.1.2 西漢初期統(tǒng)治者不重視“禮”
3.1.3 司馬遷對“禮”的態(tài)度
3.2 司馬遷“成一家之言”的創(chuàng)作動機
3.2.1 對人生意義的反思
3.2.2 對政權(quán)統(tǒng)治斗爭的反思
4 對司馬遷重塑《左傳》人物形象的平議
4.1 司馬遷編《史記》春秋部分之意不在于保存史料
4.1.1 重編后的春秋記載具有“史”的性質(zhì)
4.1.2 司馬遷編春秋部分意不在于保存《左傳》史料
4.2 未完成的人生思考
4.2.1 克己修身與悲劇命運的困惑
4.2.2 守禮君子與有為之士的行為矛盾
4.2.3 謙讓高潔的政治理念的窘境
4.3 時代轉(zhuǎn)變下的巨大進步
5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附錄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孔子對君子人格理論的建構(gòu)及其影響[J]. 陳洪瀾. 史學月刊. 2008(12)
[2]孔子的“君子”人格論[J]. 梁國典. 齊魯學刊. 2008(05)
[3]從經(jīng)史分離看《史記》的史學價值[J]. 王振紅. 求是學刊. 2008(05)
[4]司馬遷的死亡情結(jié)與悲劇意識——《史記》人物傳記的死亡敘事分析[J]. 羅維. 船山學刊. 2006(04)
[5]司馬遷悲劇人格論[J]. 李劍鋒.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01)
[6]子貢形象的重塑與司馬遷的道德追求[J]. 劉玲娣. 河北學刊. 2002(04)
[7]荀子所倡導的君子的人格特征探析[J]. 張朝. 管子學刊. 2001(03)
[8]司馬遷“成一家之言”新論[J]. 汪高鑫. 安徽大學學報. 2000(03)
[9]從伯喜否透視《史記》撰述先秦人物的特征[J]. 陳曦.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01)
[10]《史記》與《左傳》《國語》所記之吳越歷史的比較研究[J]. 梁曉云. 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 1997(01)
碩士論文
[1]《左傳》《史記》異文研究[D]. 張云濤.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2007
[2]從《史記》對《左傳》的取材透視司馬遷的“一家之言”[D]. 朱志純.華中師范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0374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303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