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蕭軍創(chuàng)作中的文化意識及其審美特征
發(fā)布時間:2021-01-17 10:27
蕭軍來自于社會底層,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從赳赳武夫到革命作家,在漫長而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他的每一個步伐都是踏實而有力地配合著時代的脈搏、表達著人民的心聲。從《懦……》開始,他就把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命運,同祖國人民和革命事業(yè)的前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蕭軍內(nèi)省而自制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為突出的就是他始終堅持著自身不屈的抗爭精神。這是一種自然而發(fā)的抗爭精神,它的形成正倚賴于蕭軍深蘊的渾厚而勃發(fā)的文化意識。而這種抗爭文化意識正是源于多方面的影響:在東北大野的鄉(xiāng)土氣息及本土地域固有的頑強的生存意識以及多元文化的熏染之下,蕭軍自身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日益顯著,這種獨異性也正傳襲了“五四”文化精神的精髓。對于蕭軍來說,在他勃郁的文化心理結構中,不僅有著向“五四”新文學回歸的趨勢,更呈現(xiàn)著活化了的“魯迅石”精神。這種鮮明的抗爭文化意識在蕭軍作品中的顯現(xiàn)是剛強切積極的。他的筆下是溫柔而倔強的東北人民原始生命力的進發(fā),是充滿著高亢而獷放的民族意識野性之美的舒展,是以實現(xiàn)生命的真正價值為代價的剛勁導向。蕭軍正是憑借著自身雄厚、道勁而豪邁之筆,構筑著其獨特的抗爭文學,從溫婉抒情到積極寫實轉變中,以及在其抗...
【文章來源】:延邊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論文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1.2 論文選題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1.3 論文選題的相關研究狀況
第二章 蕭軍創(chuàng)作的文化意識探源
2.1 東北大野的鄉(xiāng)土召喚
2.2 多元文化的熏染
2.2.1 多民族多種文化的雜糅
2.2.2 域外文化的滲入
2.3 “五四”精神的浸潤
2.3.1 對“五四”文化精神的繼承
2.3.2 對外國文藝思潮的借鑒
2.3.3 “魯迅石”精神的揚播
第三章 蕭軍創(chuàng)作的力與美顯現(xiàn)
3.1 東北地域形象的塑造
3.1.1 豪氣的胡子形象
3.1.2 隱忍的底層勞動者形象
3.1.3 仿徨的小知識分子形象
3.1.4 堅定的工人階級形象
3.2 抗爭文學的構建
3.2.1 從婉約抒情到積極寫實的轉變
3.2.2 抗爭精神的張揚
3.3 以力為美的顯現(xiàn)
3.3.1 濃郁且鮮明的東北鄉(xiāng)土氣息
3.3.2 質樸、粗獷、豪放的主觀主義格調
3.3.3 畫龍點睛、粗中兼細的形象刻畫
第四章 黑土地上的堅守(代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目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蕭軍日記·散步集[J]. 魯迅研究月刊. 2007(12)
[2]20世紀30年代:魯迅、紀德與蘇聯(lián)和共產(chǎn)主義——紀念魯迅誕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J]. 李春林,高翔. 魯迅研究月刊. 2006(11)
[3]魯迅與蕭軍[J]. 王吉鵬,印然然.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6(05)
[4]蕭軍百年祭(連載一)[J]. 彰無忌. 文史精華. 2006(10)
[5]一部波瀾壯闊的抗戰(zhàn)史詩——重讀蕭軍的《八月的鄉(xiāng)村》[J]. 劉春生. 林區(qū)教學. 2005(04)
[6]論蕭軍的性格、氣質對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J]. 于寧志. 綏化學院學報. 2005(02)
[7]可貴的激情 痛苦的選擇──評蕭軍反映礦工生活的小說[J]. 徐塞. 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03)
[8]蕭軍與《八月的鄉(xiāng)村》[J]. 鄭豫廣. 河北科技圖苑. 1995(04)
[9]從《魯迅日記》看魯迅與蕭軍[J]. 王科,李紹華. 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04)
[10]東北淪陷區(qū)新小說的藝術特色和審美價值——東北淪陷區(qū)文學研究之二[J]. 金訓敏.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89(04)
博士論文
[1]“東北作家群”小說的文化精神[D]. 李長虹.吉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82697
【文章來源】:延邊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論文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1.2 論文選題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1.3 論文選題的相關研究狀況
第二章 蕭軍創(chuàng)作的文化意識探源
2.1 東北大野的鄉(xiāng)土召喚
2.2 多元文化的熏染
2.2.1 多民族多種文化的雜糅
2.2.2 域外文化的滲入
2.3 “五四”精神的浸潤
2.3.1 對“五四”文化精神的繼承
2.3.2 對外國文藝思潮的借鑒
2.3.3 “魯迅石”精神的揚播
第三章 蕭軍創(chuàng)作的力與美顯現(xiàn)
3.1 東北地域形象的塑造
3.1.1 豪氣的胡子形象
3.1.2 隱忍的底層勞動者形象
3.1.3 仿徨的小知識分子形象
3.1.4 堅定的工人階級形象
3.2 抗爭文學的構建
3.2.1 從婉約抒情到積極寫實的轉變
3.2.2 抗爭精神的張揚
3.3 以力為美的顯現(xiàn)
3.3.1 濃郁且鮮明的東北鄉(xiāng)土氣息
3.3.2 質樸、粗獷、豪放的主觀主義格調
3.3.3 畫龍點睛、粗中兼細的形象刻畫
第四章 黑土地上的堅守(代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目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蕭軍日記·散步集[J]. 魯迅研究月刊. 2007(12)
[2]20世紀30年代:魯迅、紀德與蘇聯(lián)和共產(chǎn)主義——紀念魯迅誕辰125周年、逝世70周年[J]. 李春林,高翔. 魯迅研究月刊. 2006(11)
[3]魯迅與蕭軍[J]. 王吉鵬,印然然.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6(05)
[4]蕭軍百年祭(連載一)[J]. 彰無忌. 文史精華. 2006(10)
[5]一部波瀾壯闊的抗戰(zhàn)史詩——重讀蕭軍的《八月的鄉(xiāng)村》[J]. 劉春生. 林區(qū)教學. 2005(04)
[6]論蕭軍的性格、氣質對其創(chuàng)作的影響[J]. 于寧志. 綏化學院學報. 2005(02)
[7]可貴的激情 痛苦的選擇──評蕭軍反映礦工生活的小說[J]. 徐塞. 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03)
[8]蕭軍與《八月的鄉(xiāng)村》[J]. 鄭豫廣. 河北科技圖苑. 1995(04)
[9]從《魯迅日記》看魯迅與蕭軍[J]. 王科,李紹華. 錦州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04)
[10]東北淪陷區(qū)新小說的藝術特色和審美價值——東北淪陷區(qū)文學研究之二[J]. 金訓敏.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89(04)
博士論文
[1]“東北作家群”小說的文化精神[D]. 李長虹.吉林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826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982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