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物”理論的“象”解讀
發(fā)布時間:2020-12-21 17:23
感物理論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重要一環(huán),其包裹的濃郁偶然性和非理性使文學創(chuàng)作和審美中的肇始性問題具有可待闡釋的理論空間。以"感物"出發(fā),論述中國古代文論中關于文學發(fā)生的幾個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物,列于文學發(fā)生的前端,由物及心,心物交互。六朝時,感物被普遍解釋為感物之變,其本質仍在于感象。象的哲學性概念內涵由《周易》始,觀物取象,以解天意。象為外在之形,感物之"象"除應包含物象的本體性意義外,還應包裹具有似、喻之意的,包裹著具有人類主體參與性意義的"像""、喻"之意。在這三種傳統的象意闡釋基礎上,感象也意味著以圖像為感知的對象。象的圖像意義以漢字的象形造字為邏輯起點,漢字決定了中國文學的發(fā)生以象為邏輯起點,筑象以達意,并以求達到萬物合一、物我兩合的感物美學理想。
【文章來源】:湖北社會科學. 2020年06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7 頁
【文章目錄】:
一、象之三種傳統釋義
二、感物之物為象
三、感物之象的圖像內涵溯源
四、感物的體象意義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古代文論中的“象喻”傳統[J]. 夏靜. 文藝研究. 2010(06)
[2]審美感興論[J]. 張晶. 學術月刊. 1997(10)
本文編號:2930194
【文章來源】:湖北社會科學. 2020年06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7 頁
【文章目錄】:
一、象之三種傳統釋義
二、感物之物為象
三、感物之象的圖像內涵溯源
四、感物的體象意義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古代文論中的“象喻”傳統[J]. 夏靜. 文藝研究. 2010(06)
[2]審美感興論[J]. 張晶. 學術月刊. 1997(10)
本文編號:29301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93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