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的審美品格
發(fā)布時間:2020-10-29 11:55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女作家三毛在華語文壇紅極一時。她游遍千山萬水,在紅塵中幾番追尋,創(chuàng)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v觀三毛一生:移民的身份,使她從小敏感善察;少年時的心理疾病,又使她始終游離于主流社會外,奉行著自己的價值觀;成年后踏遍萬水千山、不斷追尋“夢中的橄欖樹”的經(jīng)歷,更使她成了“精神流浪者”的代名詞。她是家庭和社會的“叛逆者”,她擁有自覺的生命意識,她不愿茍且于庸碌的凡人生活、懷著對命運虔誠的感悟自覺地去遠方“流浪”。她的邊緣人身份,決定了她創(chuàng)作的獨特視角,使她的作品呈現(xiàn)出別具一格的審美品格。 結合文本,本文將從多元文化折射、流浪情懷、悲劇內(nèi)涵、自我言說四個方面來分析三毛作品的審美品格。 第一部分,三毛作品的多元文化折射。由于特殊的生活經(jīng)歷,三毛一生的創(chuàng)作深受儒道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浸潤。在多元文化的輝映下,我們可以看出三毛作品所呈現(xiàn)的真善、超脫、博愛的風骨。 第二部分,三毛作品的流浪情懷。出于對逍遙自在的追逐和自我生命價值的確認,三毛開始了塵世中的流浪。她將生活記錄成文字,集結成二十余部作品。通過那些文章,我們可以讀出三毛對自然、人情、人性之美的向往和追尋。 第三部分,三毛作品的悲劇內(nèi)涵。流浪者永不滿足的烏托邦式的追求,注定了三毛的追尋是一場悲劇。因為理想和現(xiàn)實的偏差,三毛作品糾結著“真實與偏執(zhí)”的三毛式鄉(xiāng)愁,體現(xiàn)了揮之不散的孤獨感和死亡意識。 第四部分,三毛作品的自我言說。三毛是一個有獨特個性的作家,她的個性決定了她的創(chuàng)作。“我執(zhí)”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亦真亦幻的文本呈現(xiàn),真誠自然的敘事語言,都使得她的作品呈現(xiàn)出鮮明的三毛式風格。 作為文學女性的三毛,談不上是文學大家,但她創(chuàng)作流淌著處子般的真誠,洋溢著一個平凡女子對理想人生境界不平凡的追求。她的作品,視角獨特,行文灑脫,有著豐富獨特的審美品格。挾裹著滾滾紅塵呼嘯而過的三毛最終沒有在塵世找到她理想中的精神家園。但是,通過大量作品,三毛留給后人一個深刻的哲學命題——關于生命。這正是三毛世界的意義所在,也是三毛作品的魅力所在。
【學位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I206.7
【文章目錄】:
致謝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三毛作品的多元文化折射
2.1 儒家文化觀照下的真善品格
2.2 道家文化影響下的超脫風骨
2.3 基督教文化輝映下的博愛胸襟
3 三毛作品的流浪情懷
3.1 原始自然的生存體驗
3.2 女性視角下的情感抒寫
3.3 人性之美的謳歌
4 三毛作品的悲劇內(nèi)涵
4.1 “真實與偏執(zhí)”的三毛式鄉(xiāng)愁
4.2 揮之不去的孤獨感
4.3 如影隨形的死亡意識
5 三毛作品的自我言說
5.1 “我執(zhí)”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
5.2 亦真亦幻的文本呈現(xiàn)
5.3 自然真誠的敘事模式
6 結語
參考文獻
作者簡歷
【引證文獻】
本文編號:2860866
【學位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8
【中圖分類】:I206.7
【文章目錄】:
致謝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三毛作品的多元文化折射
2.1 儒家文化觀照下的真善品格
2.2 道家文化影響下的超脫風骨
2.3 基督教文化輝映下的博愛胸襟
3 三毛作品的流浪情懷
3.1 原始自然的生存體驗
3.2 女性視角下的情感抒寫
3.3 人性之美的謳歌
4 三毛作品的悲劇內(nèi)涵
4.1 “真實與偏執(zhí)”的三毛式鄉(xiāng)愁
4.2 揮之不去的孤獨感
4.3 如影隨形的死亡意識
5 三毛作品的自我言說
5.1 “我執(zhí)”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
5.2 亦真亦幻的文本呈現(xiàn)
5.3 自然真誠的敘事模式
6 結語
參考文獻
作者簡歷
【引證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周倩倩;;大陸學術界的三毛研究綜述[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郭震;論三毛散文的審美價值[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8608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86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