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胡適的文學史思想
【學位單位】:揚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3
【中圖分類】:I206.6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胡適的文學史觀
(一) 以平民性為主導的雙線文學觀念
(二) 歷史的進化的文學觀念論
(三) 文學史研究的評價標準
二、 胡適的文學史研究方法
(一)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的方法
(二) 比較的方法
(三) 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的方法
三、 胡適的文學史編寫
(一) 胡適之前的文學史編寫的缺憾
(二) 胡適編寫文學史的指導思想
(三) 文學史編寫的“史料的選擇和解釋”
(四) 文學史的編寫體例與寫作語言
余論、 對胡適文學史思想的再思考
注釋
參考文獻
致謝
發(fā)表論文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永東;;反思新文學史觀的話語權[J];文學評論;2011年05期
2 ;胡適幼子胡思杜[J];中外文摘;2011年14期
3 佚名;;胡思杜:被歷史車輪碾碎的胡適之子[J];文史月刊;2011年09期
4 陳佳勇;;極品男人胡適之[J];黃金時代;2005年10期
5 蘇煒;;“若還與他相見時,道個真?zhèn)魇尽薄P于“為胡適的情人傳信”的公案[J];書城;2011年07期
6 顏建華;;傅熊湘詩詞中有關胡適的資料輯證[J];新文學史料;2011年03期
7 張書克;;胡適和楊振聲的一則軼事[J];讀者(原創(chuàng)版);2007年02期
8 凌罡;;訪胡適故居[J];教育文匯;2011年08期
9 段慧群;;大師胡適身后的父愛和母愛[J];老友;2011年09期
10 周寧;;不掛名的總編:胡適與亞東圖書館關系再探[J];新文學史料;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建民;;重史求實、新舊兼容的學術原則與治學方法——從錢鐘書對胡適和周作人的批評及對文言與白話的評說談起[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柳芳;;胡適和民國時期的大學體制改革[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張海晏;;杜威的歷史方法及胡適對它的詮釋與應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4 黃書光;;試析胡適“文學革命”對國語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陳鴻祥;;《王道詩話》若干相關史實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一輯)[C];2007年
6 姜建;;瞿秋白、魯迅與胡適的一次交鋒[A];瞿秋白的歷史功績——瞿秋白英勇就義70周年紀念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黃修己;;文學史的史學品格[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文學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李丕洋;;評胡適的真理觀[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楊國榮;;胡適與文學革命[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10 蔣小波;;“道問學”與“尊德性”——胡適派學人與現(xiàn)代新儒家的“漢宋之爭”[A];2008年臺灣文學現(xiàn)代性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朱洪;胡適與韋蓮司[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2 孫曉虹;從胡適先生的“三味藥”說起[N];中國教育報;2009年
3 秦海;尊重社會的信任[N];雞西日報;2009年
4 中華醫(yī)學會心身學會會長、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 何裕民;從胡適看中醫(yī)想到的[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0年
5 白劍峰;有感胡適看中醫(yī)[N];人民日報;2010年
6 后勤指揮學院政工系政治理論教研室 嚴燕子;胡適為什么考證《水經(jīng)注》[N];北京日報;2010年
7 楊建民;胡適評說新文學家及作品[N];團結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徐蕾;胡適:一代才子被蘋果難倒[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9 史飛翔;少讀禁書的胡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朱洪;胡適與韋蓮司[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國良;輸出與輸入[D];復旦大學;2003年
2 李小玲;論胡適文學觀中的民俗理念[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羅云鋒;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歷史建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蘇永延;復旦大學文學史傳統(tǒng)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劉巖;重讀胡適[D];山東大學;2005年
6 姜曉云;錢基博和他的《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陳占彪;“五四”一代知識分子觀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 湯景泰;寧鳴而死,不默而生[D];復旦大學;2008年
9 周璇;胡適、馮友蘭、金岳霖的邏輯方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10 彭松;歐美現(xiàn)代中國文學研究的向度和張力[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戚萍;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D];青島大學;2006年
2 顧春花;論胡適的文學史思想[D];揚州大學;2003年
3 李凌;從“人”的解放看魯迅與胡適的內在精神聯(lián)系[D];河北大學;2003年
4 劉恩賢;胡適的中國文學觀[D];青島大學;2004年
5 李霞玲;胡適的科學文化觀[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6 王利民;論胡適的實用主義方法論[D];湘潭大學;2002年
7 唐亞軍;胡適人權法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謝江平;胡適實用主義在中國的影響[D];貴州師范大學;2002年
9 顧小燕;翻譯家胡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余敏;胡適思想矛盾的表現(xiàn)與解讀[D];湘潭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8316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83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