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藝》的“大眾”話語考論
發(fā)布時間:2020-07-15 21:37
【摘要】: 在整個二十世紀文學發(fā)展中,左翼文學思潮與人文主義思潮,是三十年代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兩大思潮。兩者既對峙又融合,交相互映,形成了一道雙峰并置、地位獨特、風格突出的文化景觀。產(chǎn)生于那個時代的《大眾文藝》,以其流變發(fā)展的現(xiàn)代性品格,成為那時最早的一份黨刊。本文取用社會學與文化學理論,以三十年代《大眾文藝》雜志為載體,旨在梳理考論《大眾文藝》創(chuàng)辦期間,“大眾”話語流變、轉(zhuǎn)型、討論、發(fā)展歷程,考察“大眾”之于左翼語境的意義、價值、作用。 論文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梳理考證辨析“大眾”一詞及其話語的產(chǎn)生發(fā)展流變歷史。“大眾”在十九世紀后半期,是伴隨英國工業(yè)化和都市化進程出現(xiàn)的一個新名詞,帶有“烏合之眾”貶義色彩。在日本,最初的“大眾”,意指僧侶集中的場合,沒有“民眾”等現(xiàn)代涵義。在國內(nèi)則泛指“民眾”,含有“群”之意。五四時期,胡適、陳獨秀、周作人、朱自清、俞平伯倡導“平民”意識,提出“民眾”之說,“大眾”開始由“意識”上升到帶有文化內(nèi)涵的一個高度,涵義理性地浮出水面。 第二部分考辨《大眾文藝》前期“大眾”話語所具有的意義。主要考證分析郁達夫創(chuàng)建《大眾文藝》的主旨、意圖、傾向、風格。運用文化學及社會學批評理論,在考證基礎上辨析郁達夫“大眾”理念的理想性和偏執(zhí)性特點;分析論證左翼陣營,批判否定郁達夫文化現(xiàn)象的政治性、階級性、占有性等霸主特征。從而反映三十年代左翼思潮與人文主義思潮,互動對峙的復雜局面。說明“大眾”話語,在矛盾斗爭中應有的價值意義 第三部分重點考釋《大眾文藝》后期“大眾”話語的討論構(gòu)建。陶晶孫對于《大眾文藝》的功績,在于把郁達夫創(chuàng)辦的一份延續(xù)“五四”人文傳統(tǒng)雜志,變成了一份地道的左翼黨刊。它對于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學,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關于“大眾”的幾次討論,為四十年代毛澤東《講話》提倡文藝“為工農(nóng)兵服務”,奠定了基礎。當然,政治上的收獲,同時也從某種意義上,扭曲了郁達夫“全民”意識的辦刊初衷。 結(jié)語力圖說明,《大眾文藝》的“大眾”話語梳理考論,并不僅僅為了還原歷史,理清頭緒,觀照其文化現(xiàn)象的歷史性、經(jīng)驗性;闡明整個事件發(fā)展過程中,誰是誰非,誰對誰錯,爭個你高我低。而是想透過“大眾”形而上意味的轉(zhuǎn)型探究辨析,發(fā)現(xiàn)歷史走過的原點精神和它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應有的地位。盡管它只是一種話語形式,但它為我們留下的,卻是超出時空意義的文化歷史穿透精神。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G239.2;I206.6
本文編號:2757041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G239.2;I206.6
【相似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趙京華;;普羅文學的政治性和世界性——重讀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兼論20世紀30年代中日左翼文學的同時代性[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韓璇;《大眾文藝》的“大眾”話語考論[D];西南大學;2009年
2 甘浩;《大眾文藝》文化歷史形態(tài)的還原[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羅妙清;文藝大眾化—郁達夫的“解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4 楊艾茜;大眾的神化與神話[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7570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757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