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家族小說的同曲異調——巴金《家》和島崎藤村《家》的文化比較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于榮勝;試論中日近現(xiàn)代小說中的“家”[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0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雯;;歷史與人:魯迅小說的兩個關鍵詞[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鄒存峰;論日本自然主義文學——從作品看日本自然主義文學的特色[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賴曉君;;“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淺論官本位文化與文學的關系[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4 黃慶強;;從歌舞伎《忠臣藏》解讀日本人生死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5 閆艷;;論日本人的“忠孝”思想[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6 陳婷婷;;從浪漫主義到自然主義——論島崎藤村《破戒》中的自然主義傾向[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7 王愛英;外國文學活動中身心疾病的影響與表達[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8 陳婷婷;;《破戒》:一部典型的日本成長小說[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
9 張浩;;對布迪厄反思社會學的一點反思[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10 張春田;;民族·主義·文學——評倪偉《“民族”想象與國家統(tǒng)制》[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伍明春;;論“新詩”命名的合法性[A];中國新詩一百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宗先鴻;;《愛彌兒》的傳入及對中國近現(xiàn)代作家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3 許雯霞;;再讀《菊與刀》——看其現(xiàn)實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黃雪桂;;試論文化符號的可譯性——以《伊豆的舞女》的文化詞語翻譯為中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高桂娟;;大學制度變遷的文化透析[A];建設和諧文化與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6 黃鳳玲;;不同文化視野下的女性崇拜——曹雪芹“女兒”情結與川端康成處女崇拜比較之文化探源[A];“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野下的傳統(tǒng)戲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8年
7 馮雷;;“佳期已過”的記錄與慨嘆——論王夫剛的詩[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王夫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朱甜;;日本等級制度的變遷[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王彬彬;;蔡翔《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象(1949—1966)》雜論[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素秋;“文革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的關聯(lián)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廖增湖;沸騰的土地——莫言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吳錫民;接受與闡釋:意識流小說詩學在中國(1979—1989)[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姜異新;艱難的現(xiàn)代化歷程[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樊傳庚;新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6 伍明春;現(xiàn)代漢詩的合法性研究(1917-1926)[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7 劉冰冰;在古典與現(xiàn)代性之間[D];山東大學;2003年
8 李波;審美情境與美感[D];復旦大學;2005年
9 趙艷花;突圍與回歸[D];山東大學;2005年
10 易前良;國家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D];南京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秀玲;清末民初鄂倫春族文化變遷研究(1895-1915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蘇u&;從歷史發(fā)展看中日圍棋文化比較[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趙述曉;論大江和莫言的故鄉(xiāng)想象與藝術超越[D];江南大學;2010年
4 林佳;論日本自然主義文學與張資平小說的藝術特質[D];江南大學;2010年
5 石文昭;中日劍術之比較[D];溫州大學;2010年
6 李艷芬;宮崎駿動畫中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解構與重建[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劉翌;論日本文學對五四時期中國文學的影響[D];西北大學;2002年
8 龔明輝;廣告文化導論[D];蘇州大學;2002年
9 湯海艷;張岱年“文化綜合創(chuàng)新論”初探[D];蘇州大學;2003年
10 曾真;谷崎潤一郎唯美主義文學論[D];湘潭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麗娜;;巴金的《家》與島崎藤村的《家》比較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2 沈小明;中日家族小說的雙子星座——島崎藤村的《家》與巴金的《家》[J];龍巖師專學報;1998年04期
3 楊宗蓉;;儒家文化與多重結構的文化在“家”中的體現(xiàn)——巴金的《家》與島崎藤村的《家》的比較[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4 金義信;;中韓兩國現(xiàn)代家族小說的豐碑——巴金《家》與廉想涉《三代》之比較[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開心直播[J];初中生世界;2005年09期
6 鄭麗娜;封建宗法制大家族的崩潰──談巴金的《家》與島崎藤村的《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7 宋堅;巴金家族小說探略[J];廣西社會科學;2002年06期
8 魏紹昌;《家》三題[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9 金宏宇;《家》的版本源流與修改[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03期
10 汪太偉;巴金《家》的奮斗性人格探索[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裕容;;王余杞代表作《自流井》與鹽文化[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三輯)[C];2008年
2 金進;;《家》·五四精神·人道主義——從巴金及其信仰變化透視1930年代的文學視界[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3 張友文;;《家》中覺新的倫理學意義[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陳思和;;《你我巴金》系列叢書 總序[A];細讀《隨想錄》[C];2008年
5 傅小平;;巴金等60年前書簡面世[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5.5)[C];2005年
6 盧瑞華;;回憶巴金的個舊之行[A];云南省當代文學研究會文學評論選[C];2007年
7 謝有順;;“他在,就還不是完全的黑暗”——紀念巴金逝世一周年[A];細讀《隨想錄》[C];2008年
8 齊浩;;“個人生命的開花結果”——巴金編輯出版活動調查研究[A];出版業(yè)調查報告——第四屆“未來編輯杯”獲獎文集[C];2004年
9 摩羅;;巴金的精神遺產[A];細讀《隨想錄》[C];2008年
10 洪子誠;;巴金的精神遺產[A];細讀《隨想錄》[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葉兆言;巴金的最后三部小說[N];中華讀書報;2004年
2 秦弓;巴金:把心交給讀者[N];光明日報;2003年
3 崔立秋 劉萍 吳溫;有你在,燈亮著[N];河北日報;2003年
4 新華社記者 孫麗萍 馮源;巴金之《家》:網(wǎng)住明星一串兒[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5 唐金海 張曉云;巴金的“笑聲”和“眼淚”[N];中華讀書報;2003年
6 張放;巴金 二十世紀中國的良心[N];四川日報;2003年
7 新華社記者 趙蘭英 馮源 黃毅;巴金爺爺,生日快樂![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8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唐金海;巴金:文學的青春與文脈[N];社會科學報;2003年
9 閻綱;編輯家巴金[N];陜西日報;2003年
10 本報記者集體采寫、整理;我們的心被他點燃[N];文學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英姬;中韓家族小說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張全之;無政府主義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D];南京大學;2004年
3 楚愛華;從明清到現(xiàn)代家族小說流變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4 周立民;五四精神的敘述與實踐[D];復旦大學;2007年
5 周瓊;赫爾岑與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明科;怨恨:中國現(xiàn)代十位小說家文化反思的現(xiàn)代性體驗[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吉崇敏;《文學季刊》與1930年代文學[D];吉林大學;2006年
8 陸怡瑋;“思想式寫作”造就的得與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9 秦艷華;20世紀30年代新文學出版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10 李麗;俄蘇文學浸潤下的中國現(xiàn)代散文作家[D];蘇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於澤明;“家園”的衰朽——巴金《家》與島崎藤村《家》的比較[D];吉林大學;2009年
2 李萌萌;“弒父”與自斷其根的文化批判[D];青島大學;2010年
3 陳露;相同的《家》,不同的結局[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4 顧小樂;以巴金的《家》和Birgit Vanderbeke的《吃貝殼》為例比較中德傳統(tǒng)家庭中的父權現(xiàn)象[D];南京大學;2011年
5 吳羅娟;巴金的《家》和藤村的《家》[D];武漢大學;2005年
6 馬俊;騷動的心——《家》和《喧嘩與騷動》中主要男性人物的比較[D];吉林大學;2004年
7 錢路璐;20世紀90年代家族小說中的傳奇敘事[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張曉娟;帕慕克家族小說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1年
9 高兮;論島崎藤村的自然觀[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10 車海蘭;巴金的《家》與李箕永的《故鄉(xiāng)》之比較[D];延邊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5750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575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