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伊格爾頓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發(fā)布時間:2019-11-13 09:27
【摘要】:特里·伊格爾頓是英國獨具特色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和文化理論家。其睿智的思想、豐富的著述、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以及論戰(zhàn)性的風格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享有顯赫聲譽。本論文以特里·伊格爾頓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研究對象,在細讀伊格爾頓的文化理論著作并忠實于其理論原貌的的基礎(chǔ)之上試圖全面地、系統(tǒng)地、細致地、深入地分析和闡釋伊格爾頓的文化思想和理論,并為繼續(xù)深入伊格爾頓個案研究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宏觀把握提供一個切入點。 本文立足于伊格爾頓的理論文本,在忠實于其理論的原貌的前提下,力圖完整而清晰地勾勒出其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原貌。本文共分導言、正文和結(jié)論三個部分。本文導言部分對伊格爾頓理論與思想維度以及學術(shù)淵源進行了概述。正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伊格爾頓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chǔ)之上對文化的觀念的梳理,對文化的定義以及文化所面臨的境況的批判,還有其對“共同文化”的建設性觀點。第二個部分通過闡明伊格爾頓會后現(xiàn)代主義的批判,揭示出伊格爾頓對待后現(xiàn)代主義態(tài)度以及他激進的馬克思主義立場,即為被后現(xiàn)代主義極力顛覆的馬克思主義進行辯護,維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地位。第三個部分論述了伊格爾頓試圖以馬克思主義取代后現(xiàn)代主義的理論理想。伊格爾頓希望恢復被后現(xiàn)代主義詆毀的馬克思主義種種概念,并且用馬克思主義對后現(xiàn)代理論之后進行理論建設,這既是對馬克思主義本身的一種開拓,也是后現(xiàn)代理論之后的一種重建。最后,闡明了伊格爾頓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借鑒作用和不足之處。 伊格爾頓是中國改革后最早介紹近來的年輕一代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家之一。早在1980年,他的《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就被譯介給中國讀者,他的《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美學意識形態(tài)》、《后現(xiàn)代主義的幻象》、《理論之后》、《甜美的暴力——悲劇的觀念》、《文化的觀念》等也已譯為中文出版。盡管他曾兩次來中國訪問講學,然而總的來說,中國學界與伊格爾頓的接觸仍是非常有限的。本文對特里·伊格爾頓的文化理論做了一番“鳥瞰式”的梳理。鑒于伊格爾頓文化理論的研究在中國尚屬開始階段,而在文化研究的理論視野中把握伊格爾頓的理論貢獻和獨特地位的則更少,因此本文將在這方做一個補充。同時,伊格爾頓那富于戰(zhàn)斗性的風格以及強烈的政治性傾向也能夠給當代中國的馬克思研究以啟示。尤其是在當前的“文化研究”、“文化熱”的后現(xiàn)代主義的語境下,國內(nèi)的伊格爾頓文化批評觀的研究十分有必要。這正是本文的意義及創(chuàng)新之所在。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0
本文編號:2560236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I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金惠敏;;理論沒有“之后”——從伊格爾頓《理論之后》說起[J];外國文學;2009年02期
2 特里·伊格爾頓;王爾勃;;縱論雷蒙德·威廉斯[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1999年00期
3 周憲;;文學理論、理論與后理論[J];文學評論;2008年05期
4 姚文放;;從文學理論到理論——晚近文學理論變局的深層機理探究[J];文學評論;2009年02期
5 周敏;;從文化研究到文化理論——對文化研究的一個反思和期待[J];文學評論;2009年02期
6 許嬌娜;;伊格爾頓論基礎(chǔ)/上層建筑——兼論伊格爾頓對威廉斯的批評[J];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02期
7 王杰;徐方賦;;“我不是后馬克思主義者,我是馬克思主義者”——特里·伊格爾頓訪談錄[J];文藝研究;2008年12期
8 張偉;;論特里·伊格爾頓的審美文化理論[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本文編號:25602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560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