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學翻譯中黑人英語之美學功能再現(xiàn)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山東經(jīng)濟學院;
【分類號】:H315.9;I04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韓子滿;試論方言對譯的局限性——以張谷若先生譯《德伯家的苔絲》為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習芝;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解讀龐德的詩歌翻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趙秀明;張文斌;;從翻譯的目的論角度重新審視嚴譯名著《社會通詮》[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3 張道振;;論周作人的兒童文學翻譯思想[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 譚蓮香;爐火純青 形神兼似——《匆匆》張培基英譯本賞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阮敏,陳靚;從語際轉(zhuǎn)換的可譯性障礙比較《茶館》的兩種英譯本[J];長春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6 彭麗;;文化特色詞種類探源[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9期
7 梁真惠,陳衛(wèi)國;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西學翻譯對比研究初探[J];昌吉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8 趙應(yīng)吉;新世紀中國翻譯工作者的素質(zhì)[J];重慶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2期
9 王少娣;;翻譯“求同”更需“存異”——從語言發(fā)展和讀者包容性的視角看翻譯[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10 熊力游;中華菜名功能與翻譯處理[J];長沙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韓子滿;文學翻譯中的雜合現(xiàn)象[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2 陳歷明;翻譯:作為復調(diào)的對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3 胡德香;中西比較語境下的文化翻譯批評理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酈青;李清照詞英譯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占喜;翻譯過程的關(guān)聯(lián)—順應(yīng)研究—文化意象處理舉隅[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7 潘艷慧;《新青年》翻譯與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同[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盧敏;美國浪漫主義時期小說類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9 楊才英;新聞訪談中的人際連貫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10 陳科芳;修辭格翻譯的語用學探解[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俞建青;譯者在文學翻譯中的角色[D];浙江大學;2002年
2 李雪陽;小說對話翻譯的語用學方法[D];浙江大學;2002年
3 曹路漫;英漢互譯中銜接手段和意義的處理[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易芳;初探文學翻譯的變異現(xiàn)象[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付麗;魯迅、林語堂翻譯思想對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6 梁頌宇;時代的變遷與譯文文本的發(fā)展——《李爾王》不同譯本比較的探討[D];廣西大學;2002年
7 賈青青;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因素[D];天津師范大學;2002年
8 紀愛梅;從文化翻譯觀和篇章對比分析的角度談齊魯旅游文化的英語翻譯[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孫昂;關(guān)聯(lián)理論與翻譯[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10 何誼;論中國翻譯小說(1898-1919)與翻譯準則的相互影響[D];重慶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錦輝;從情感看攝影藝術(shù)的美學特征[J];民族藝術(shù)研究;1990年06期
2 吳啟安;論“通感”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的美學特征[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汪正龍;;文學與戰(zhàn)爭——對戰(zhàn)爭文學和文學中戰(zhàn)爭描寫的美學探討[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張玉能;;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美學特征[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5 張智中;;許淵沖文學翻譯理論的美學特征[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6 姜航;;“無”的存在:數(shù)字化藝術(shù)作品的美學特征[J];文化月刊;2010年Z1期
7 于立勇;甄業(yè)萍;;“言不盡意”:中國古典美學特征[J];齊魯藝苑;2006年05期
8 單永軍;共鳴的美學特征[J];文教資料(初中版);2003年02期
9 李杰;曲卉;;軍旅格言的美學認知[J];西安航空技術(sh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10 范永康;;試論“詩性政治”概念及其美學特征[J];理論導刊;2009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天祥;李琦;;面向未來的多媒態(tài)藝術(shù)及其教育[A];2005年當代藝術(shù)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黃南珊;清代文論視界中的藝術(shù)理性[N];光明日報;2002年
2 王泉根;兒童文學要高揚以善為美的美學大旗[N];文藝報;2004年
3 記者 張孺!⊥ㄓ崋T 楊勝才 魏大江;挖掘民族文化美學意蘊[N];湖北日報;2009年
4 《批評家》雜志主編 高嶺;藝術(shù)市場:藝術(shù)批評不該缺位[N];中國文化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特征修辭論[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宇;文學翻譯中“三美”的研究——文學翻譯美學特征分析[D];廣西大學;2004年
2 包紅芳;論張谷若譯《德伯家苔絲》的美學特征[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3 龔琰;審美視野下的意象研究[D];新疆大學;2005年
4 李計珍;中國審美意象理論的歷史生成[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張帥;《詩品》與《文鏡秘府論》之詩學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2年
6 宋方昊;藝術(shù)的重生—從安迪·沃霍爾絲網(wǎng)版畫看波普藝術(shù)的美學特征[D];山東大學;2007年
7 丁鵬;氣韻:生命之力與生命情致的融合之美[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8 李茜;現(xiàn)代詩歌語言的語義偏離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戴煜婷;論瀟灑[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嘯初;詩歌翻譯的美學探索[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5463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546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