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豐子愷“以人為本”的藝術(shù)教育思想
[Abstract]:Feng Zikai is a famous art educator in our country. He advocates combining art education with children's life, opposing copying and advocating sketching for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artistic heart". Art education should take on the important task of improving people's miserable life and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 and use the artistic forms and practical handicrafts that the people like to hear and hear to carry out aesthetic education to the public, which embodies Feng Zikai's idea of "people-oriented" art education. This is not only a produ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but also related to Feng Zikai's influence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thought.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藝術(shù)學院;
【基金】:國家“211工程”三期“藝術(shù)學理論創(chuàng)新與應(yīng)用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J0-4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偉斌;;試論孔孟的道德人本主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2 劉思宇;林瑋;;從《論語·陽貨》看孔子人格沖突背后的文化邏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3 劉延芹;唐小城;;恥感文化與罪感文化之比較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4 張軼;;神圣的禮器比喻——以“瑚璉”意象為起點淺析孔子的禮儀觀與祭祀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5 趙洋;;從審美活動的本質(zhì)看孔子莊子之“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8期
6 朱昌流;;孔子快樂觀論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0期
7 陳家歡;;“天”、“命”視域下的孟子良心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11期
8 王罡;;孔子思想中“和”的三種表達[J];安順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9 趙雪;劉曉靜;;從《論語》看孔子的“平!迸c“不平!盵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10 劉頗;;學《詩》以言,魅力倍增——略談《論語》對賦比興手法的運用[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偉;;從經(jīng)典化到大眾化——李澤厚“美的歷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shè)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大學;2010年
2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羅紱文;李澤厚“情本體”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劉偉;十七世紀中葉之前漢民族和猶太民族宗教信仰品格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聶文娟;歷史怨恨情感和規(guī)范認同:非盟與東盟人權(quán)規(guī)范的比較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6 鄒海貴;社會救助制度的倫理考量[D];中南大學;2010年
7 陳衛(wèi);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學;2011年
8 李華忠;善的支撐[D];吉林大學;2012年
9 王長坤;先秦儒家孝道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10 鄭若玲;考試與社會之關(guān)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zhuǎn)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慧;廣西新農(nóng)村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梁蔚;高中古典詩詞教學案例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趙煒中;試論當代中國和諧文化建設(shè)[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洵;順應(yīng)論視角下《道德經(jīng)》的翻譯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6 陳天e,
本文編號:25097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50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