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研究中本質(zhì)主義與歷史主義對立的知識學根源
[Abstract]:There have always been two theoretical paths of essentialism and historicism in literary research. Essentialism interprets literary phenomena with determinism and monism, while historicism interprets literary phenomena with situational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m. There are two sources of knowledge in this theoretical path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one is the opposition between mainland rationalism and British empiricism, the other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knowledge science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These differences reflect the intellectual demands of modernity.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課題“學科互涉與文學研究方法論革命”(08JA751032)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0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余虹;;理解文學的三大路徑——兼談中國文藝學知識建構(gòu)的“一體化”沖動[J];文藝研究;2006年10期
2 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兼論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浙江社會科學;200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軍;論大眾傳播時代的兩類文化英雄[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周小儀;從形式回到歷史——關于文學研究方法論的探討[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3 楊俊蕾;“文化研究”在當代中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4 傅書紅;;文化研究在教育領域中的價值——亨利·吉魯?shù)奈幕芯拷逃枷隱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5 段吉方;從文學研究到文化研究:范式轉(zhuǎn)換與觀念變革[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6 嚴奉強;;傳統(tǒng)文化類圖書選題優(yōu)化的本土觀[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6年11期
7 張文東;重申文學批評的意識形態(tài)性[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6期
8 劉忠良,湯海艷;文化、大眾和大眾文化[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9 王兆良;;人是目的——康德人學思想的當代解讀[J];巢湖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10 李夫生;消費時代的泛文學化傾向及文學批評向度[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巖;;推動我國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走出去的策略研究[A];首屆國際服務貿(mào)易論壇暨《國際貿(mào)易》創(chuàng)刊25周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斌;文化發(fā)展轉(zhuǎn)型與國家的作用[D];暨南大學;2001年
2 王暉;百年中國報告文學文體流變論[D];蘇州大學;2002年
3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4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陳曉暉;當代美國華人文學中的“她”寫作:對湯亭亭、譚恩美、嚴歌苓等華人女作家的多面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周建平;新時期中國文藝管理體制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7 陸啟光;壯族兒童社會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樸姿映;空間的建構(gòu)與想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姜飛;在解構(gòu)中建構(gòu)[D];四川大學;2003年
10 于東曄;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在中國[D];蘇州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寧;大眾傳播對時尚寫作和時尚閱讀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1年
2 李煒;大眾文化視野中的池莉現(xiàn)象[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王天保;伊格爾頓文學理論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陳源;20世紀90年代文化批評芻議[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沈文鋒;中國電視的互動性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6 游春嫦;中國漢語文教材文化的視角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7 山小琪;大眾文化批判的批判[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8 馬惠琴;華裔美國人的文化身份[D];西北大學;2002年
9 孟憲華;架起兩個世界的橋梁[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李建中;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及其建設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年05期
2 邢莉;常寧生;;美術概念的形成——論西方“藝術”概念的發(fā)展和演變[J];文藝研究;2006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長生;;重述“圖畫轉(zhuǎn)向”[J];文藝評論;2011年07期
2 郭富平;;歷史主義文學觀的理論啟示與話語困頓——以兩部典型文論教材為對象[J];甘肅理論學刊;2011年03期
3 郭勇健;;藝術與真理——王德峰藝術哲學述評[J];藝苑;2011年03期
4 滕翠欽;;文學、文化研究和關系主義[J];文藝爭鳴;2011年13期
5 周紅兵;;文學研究、反本質(zhì)主義與日常生活[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孫桂芝;;論文學本質(zhì)的情感體驗維度——從文學本質(zhì)兩次爭論說起[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策展問題 第3期 現(xiàn)代的身后事及策展的合法性[J];當代藝術與投資;2011年07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張偉;;文藝理論研究中的知識論前提反思與生存本體論建構(gòu)[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張偉;;文藝理論研究中知識論前提反思與生存本體論建構(gòu)[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3 張偉;;文藝理論研究中知識論前提的反思與生存本體論的建構(gòu)[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謝納;;“空間轉(zhuǎn)向”與當代文藝理論建構(gòu)[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5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賈奮然;本質(zhì)主義與歷史主義的悖論[N];文藝報;2001年
2 李增強;文藝道德批判放逐的三種方式[N];文藝報;2007年
3 宋達;學者探討我國俄國文學的接受出現(xiàn)的“古典的與前沿的”矛盾[N];文藝報;2006年
4 李衛(wèi)華;當前文藝學中的“文化研究”[N];文藝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何萬敏;藝術、城市和一個人的心態(tài)(續(xù))[N];涼山日報(漢);2011年
6 主持人 崔立秋 特邀嘉賓 李茂民 魏鵬舉 付國鋒;文學理論學科性之反思[N];河北日報;2002年
7 方銘;文學史寫作原則及評價體系[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8 索松華;文學:一種理性言說的話題方式[N];文藝報;2002年
9 王志耕;從失語走向歷史透視[N];中華讀書報;2002年
10 朱小鈞;20年,從“紅光亮”到“黑白灰”[N];中國文化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波;美國藝術教育思想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陳吉猛;文學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3 陳春敏;文學·文化·意識形態(tài)[D];北京大學;2012年
4 蘇仲樂;文化批評的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關熔珍;斯皮瓦克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董嶺;藝術功能論[D];暨南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紅巖;盧卡奇總體性思想下的現(xiàn)實主義[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2 汪堯,
本文編號:25009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500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