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一種文化詩學——對懷舊之審美品質(zhì)的再思考
[Abstract]:As a modern aesthetic problem, nostalgia broadens the rational way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inking to confirm the nature of art by "imitation", "reproduction" and "expression", and replaces it with the aesthetic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oe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fiction and imagination constitutes an open world in which a wide range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are introduced. Nostalgia changes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history, makes history become an aesthetic history, and also makes consumption nostalgia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estheticization of daily life. The "elasticity" of nostalgia makes aesthetic research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beauty, social research and other aesthetic studies centered on beauty, but extends to the aesthetic dimension of history and society.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I0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登峰;戴著鐐銬舞蹈——《許三觀賣血記》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2 戴兆國;馬克思倫理精神的現(xiàn)代性審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3 賀飛,陳世永;傳統(tǒng)文化的解構(gòu)與重建——從文化傳統(tǒng)看中國的現(xiàn)代化[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鄒吉忠;現(xiàn)代制度與自由秩序的形成[J];北方論叢;2002年02期
5 鄭崧;教育世俗化與民族國家[J];比較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6 劉鐵芳;從獨白到對話:傳統(tǒng)道德教化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向[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1期
7 劉云杉;;“人類靈魂工程師”考辨[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1期
8 李萍,趙明亮;從現(xiàn)實人格失范維度看信任危機[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9 陳吉猛;新時期文學理論的審美主義傾向論略[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蘇翠萍,王彥志;變革中的世界與21世紀的中國法[J];長白學刊;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龍艷;;文學的宗教倫理批評——以西方文學與基督宗教為例[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焦春;朱喜梅;;中國冰雪文化發(fā)展的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冬季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正林;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基督教[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劉國永;德性涌現(xiàn)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何玉興;社會群體溝通平衡問題學理資源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應星;從“討個說法”到“擺平理順”[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趙明;近代中國的自然權(quán)利觀[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張遠增;高等教育評價方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金鵬;符號化政治——并以文革時期符號象征秩序為例[D];復旦大學;2003年
8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10 程勇;漢代經(jīng)學視野中的儒家文論敘述[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健;康德的啟蒙思想及其對德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2 姚亮;愛默生與美國民族文學進程[D];蘇州大學;2001年
3 何玉蔚;論弗·吾爾夫的人格沖突與整合及其在創(chuàng)作中的展現(xiàn)[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張愛武;宗白華生命美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李祖德;40年代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啟蒙敘事和現(xiàn)代性話語[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張宏輝;道與邏各斯:文化異質(zhì)及其現(xiàn)代性與詩性闡釋[D];四川大學;2002年
7 花宏艷;呂碧城思想及其詞作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8 劉江;基督宗教“寬恕觀”對現(xiàn)代社會倫理的意義[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馬彬彬;中世紀晚期神哲學與近代人文主義興起之內(nèi)在關聯(lián)[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林靜;文學:在歷史中回眸[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預衡;《中國散文美學》序言[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04期
2 曹旭;流水與情思的系譜[J];名作欣賞;1990年06期
3 毛崇杰;錢競;;論新歷史主義——西方80年代崛起的一種新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批評[J];學術月刊;1992年11期
4 K·M·牛頓;周憲;;西方文論的新傾向—新歷史主義[J];文藝理論研究;1993年04期
5 楊正潤;主體的定位與協(xié)合功能──評新歷史主義的理論基礎[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4年01期
6 張寬;后現(xiàn)代的小時尚——關于“新歷史主義”的筆記[J];讀書;1994年09期
7 朋明;構(gòu)想·整合·逾越──評張孝評主編的《詩的文化闡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8 馬瑞麟;贈答詩二首[J];朔方;1994年12期
9 ;九十年代文學批評走向[J];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05期
10 鄒躍進;打破學科界限,通向文化詩學──從美術學院學科、畫室的設置與美術創(chuàng)作教學的關系談起[J];美術研究;199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振濵;;大時代里的一段小歷史——日本侵華戰(zhàn)爭八年間親身經(jīng)歷憶記[A];紀念七七事變爆發(fā)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義(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價值重建與文藝批評[N];人民日報;2001年
2 劉國剛;頌揚改革開放的一曲凱歌[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1年
3 劉恪 王一川;回到現(xiàn)代性的地面[N];中國教育報;2002年
4 巴晴;從產(chǎn)業(yè)組織學中,,我們學到了什么[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2年
5 錢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謝桃坊;怎樣認識中國詩學的文化特質(zhì)[N];中華讀書報;2002年
7 劉洪一;文化詩學的思想指向[N];中華讀書報;2002年
8 ;學術演講與“楊義現(xiàn)象”[N];中國文化報;2003年
9 張炯;關于當前文藝思潮的若干淺見[N];中國藝術報;2003年
10 李茂民;文學理論的界限與可能[N];河北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侯敏;現(xiàn)代新儒家文化詩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2 孫輝;批評的文化之路——20世紀末以來文學批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3 吳承篤;巴赫金詩學理論概觀[D];山東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薛榮莉;徜徉在學術與人生的詩意境界[D];暨南大學;2002年
2 李安;巴赫金論:時空坐標中的狂歡[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馬冬梅;論《唐老亞》主人公對美國華裔史的顛覆[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張秀娟;略論新歷史主義批評的文論觀[D];新疆大學;2003年
5 吳承篤;巴赫金文化詩學中的對話理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楊曉青;童慶炳文藝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沈廣斌;李贄:一個特異的文化詩學存在[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8 鄧與評;狂歡化與脫冕儀式[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周永民;90年代中國文化批評[D];南昌大學;2005年
10 林國滸;杰克·倫敦自我意識建構(gòu)的新歷史主義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4865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486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