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的文學政治學
[Abstract]:......
【作者單位】: 云南曲靖師范學院人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學政治學的創(chuàng)構(gòu)——百年來文學與政治關系論爭的研究”(07BZW012)
【分類號】:I0-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陸貴山;;重構(gòu)文學的政治維度[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范永康;;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本政治學[J];蘭州學刊;2010年01期
3 范永康;;從文本形式走向政治——詹姆遜文藝“政治闡釋學”的路徑[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4 范永康;;何謂“文化政治”[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年04期
5 劉鋒杰;;反本質(zhì)主義的“建構(gòu)”:盲點摸不出大“象”來——兼論文藝學研究中的價值維度、知識維度與要素維度的共生[J];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06期
6 劉鋒杰;;從“從屬論”到“想象論”——文學與政治關系的新思考[J];文藝爭鳴;2007年05期
7 劉鋒杰;;文學想象中的“政治”及其超越性——關于“文學政治學”的思考之三[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8 ;經(jīng)典的解構(gòu)與重建[J];中國比較文學;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旭平;建構(gòu)與解構(gòu):主體在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哲學中的命運[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2 方國武;;近三十年文學理論中的政治存在與變遷[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許徐;;三十年來阿英文藝思想研究述評[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4 龔婷;;僭越與顛覆——狂歡化理論視野中的《超級女聲》[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5 李秀巖;郭振宇;;通俗音樂文化審美氣質(zhì)的變異與本真回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6 李道忠;;為秋菊形象平反[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7 王戰(zhàn)牛;后現(xiàn)代主義主體理論與教學模式[J];安康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8 劉桂榮;審美現(xiàn)代性與人之生存樣態(tài)[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9 王海洲;后現(xiàn)代主義與王家衛(wèi)電影[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10 徐敏;大眾文化的快感理論:從美學到政治經(jīng)濟學[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堅;高紅艷;;新聞理論研究中的方法論試探[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2 殷曉蓉;;“媒介帝國主義”和“數(shù)字鴻溝”——概念內(nèi)涵及其時代意義的分析比較[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3 趙長雁;;社區(qū)·女性·媒介:族群身份獲得的特殊影響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個白族社區(qū)為個案[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4 曾鷹;;現(xiàn)代性悖論與技術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陶火生;;自然的后現(xiàn)代返魅與資本的現(xiàn)代性危機[A];“后現(xiàn)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陳泉生;鄭藝群;;論科學發(fā)展觀與法學方法論的生態(tài)化[A];水資源可持續(xù)利用與水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2008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楊璐;;家園·國族·大同——2008年幾臺大型電視綜藝晚會整合功能探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楊珍;;跨文化傳播視野中體育交往的理論邏輯與路徑選擇——兼論后奧運時代中國體育文化傳播的問題視域[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費小平;;“語際書寫”/“跨語際實踐”: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譯研究視角[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10 鄒廣文;;文化理想與文化批判——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現(xiàn)代性精神[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gòu)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高涵;法蘭克福學派的知識社會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趙華;巴斯卡批判實在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李鳳亮;詩·思·史:沖突與融合——米蘭·昆德拉小說詩學引論[D];暨南大學;2001年
7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與變革——新制度教育學論綱[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8 常晉芳;網(wǎng)絡哲學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9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10 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茲電影事件美學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菲菲;技術現(xiàn)代性困境與出路[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3 陽功慶;論特雷·伊格爾頓的文化批評觀[D];湘潭大學;2010年
4 劉永利;當下男性服飾的審美轉(zhuǎn)向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譚雷;詹姆遜“認知的測繪”美學理論探析[D];西北大學;2010年
6 喬麗華;論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青少年亞文化及其價值意義[D];河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吳福妹;后現(xiàn)代主義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及其啟示[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8 褚金勇;現(xiàn)代性視域下的“五四”文學革命[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9 宋飛;新世紀以來的文學批評[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會霞;缺席的童年[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T.伊格爾頓 ,戴侃;馬歇雷與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J];國外社會科學;1983年01期
2 張一兵;何為晚期馬克思主義?[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3 陶東風;跨學科文化研究對于文學理論的挑戰(zhàn)[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2年03期
4 陶東風;大學文藝學的學科反思[J];文學評論;2001年05期
5 陶東風;;反思社會學視野中的文藝學知識建構(gòu)[J];文學評論;2007年05期
6 童慶炳;;反本質(zhì)主義與當代文學理論建設[J];文藝爭鳴;2009年07期
7 陶東風;;走向自覺反思的文學理論[J];文藝爭鳴;2010年01期
8 劉鋒杰;;文學想象中的“政治”及其超越性——關于“文學政治學”的思考之三[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陶東風;80年代中國文藝學主流話語的反思[J];學習與探索;199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永康;劉鋒杰;;建構(gòu)主義文論再反思[J];河北學刊;2011年05期
2 梁工;;意識形態(tài)文論與圣經(jīng)批評[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李碧云;陳宏濱;;經(jīng)濟競爭活動中道德價值的齒接[J];山東社會科學;2011年06期
4 盧衍鵬;;文學研究的政治審美因素——兼論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的政治維度[J];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5 熊沛軍;;論王世貞文論與書論的相似性聯(lián)系[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張春田;;“世紀末”的癥候性及其文化政治——重探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和《荒人手記》[J];棗莊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宋聞兵;;《文心雕龍》“直置”詞義考辨[J];語言研究;2011年03期
8 馬潔;;言之文也 天地之心哉——《周易》中文論關鍵詞“文”與中國古代文論的形式美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9 楊仁敬;;虛實結(jié)合 縱橫破解——評陳世丹的《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小說詳解》[J];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04期
10 葉世祥;;當代中國審美主義話語的四個層面[J];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相福庭;;文論轉(zhuǎn)換:一個值得反思的話題[A];中國語言文學資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陳雪虎;;人文之維及其當代面對:文論美學30年回望[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3 錢中文;;序二[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4 孫霞;陳國恩;;1928—1934年文學論爭與俄蘇文學文論傳播中的期刊[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孔潤年;;改革開放30年與價值論倫理學的發(fā)展[A];價值哲學發(fā)展論[C];2008年
6 李俊科;;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與西方價值理論的比較研究[A];《資本論》與經(jīng)濟學的發(fā)展——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2006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龍敬儒;;西方國家治理邪教的對策[A];邪教的本質(zhì)、危害及治理對策——中國反邪教協(xié)會第二次報告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8 王兵;;探析清廷學術宗尚對桐城派文論及其選本實踐的影響[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童慶平;;西方國家政黨政治中的競爭與協(xié)商論析[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10 彭厚英;;西方職業(yè)教育制度發(fā)展階段綜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0)——外國教師教育史、職業(yè)與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馬建輝;經(jīng)典文論釋讀中的陳涌經(jīng)驗[N];文藝報;2011年
2 李小貝;新世紀十年文論掃描[N];文藝報;2011年
3 李英華;知識經(jīng)濟與勞動價值論[N];吉林日報;2008年
4 李遜;靈秀而厚重的文論[N];人民日報;2009年
5 孫行之;伊朗與西方國家談判前的藝術模擬?[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9年
6 崔岷;解析勞動價值論的新視角[N];寧夏日報;2010年
7 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鐘聲;為什么西方國家需要政治變革[N];人民日報;2011年
9 邱林;“只有中國能救西方”是無稽之談[N];中華工商時報;2011年
10 黃樹東;警惕西方國家經(jīng)濟二次探底風險[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熊在高;當代境遇中的價值論研究與現(xiàn)代性問題[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郭令原;先秦時代幾個重要文論范疇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杜磊;古代文論“韻”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4 孔德威;勞動就業(yè)政策的國際比較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劉先義;德育價值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梁桂蓮;審美的訴求[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7 譚輝旭;實踐課程論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8 高磊;《講話》的發(fā)生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9 胡波;社會理想境界論綱[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劉海波;二十世紀中國左翼文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單琳;西方國家非營利組織發(fā)展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袁筱薇;維護再利用工業(yè)遺產(chǎn)的重要性與方法[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3 劉曉峰;西方國家政府采購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4 伊梅卡(Nnonyelu Emeka Maurice);1990年代后中國的非洲政策對西方的經(jīng)濟影響[D];吉林大學;2009年
5 劉培立;山地人居環(huán)境空間形態(tài)規(guī)劃理論與實例探析[D];重慶大學;2009年
6 劉鳳霞;六朝畫論與文論關系探賾[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程通;淺論中國傳統(tǒng)文論中的兵家語[D];復旦大學;2010年
8 郭林紅;云南古代文學理論對中原文論的接受和發(fā)展[D];云南大學;2010年
9 魏崇周;二程文論與詩歌研究[D];鄭州大學;2004年
10 姜艷;何其芳散文論[D];揚州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4792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479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