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yǎng)論轉向與作為人文教育的文藝美學
[Abstract]:The formulation of "turn of Literacy Theory" highlights the humanistic orientation and cultural intention of humanities, and helps to promote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education. " The turn of literacy theory stipulat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aesthetics as humanistic education, that is, one is to face "the integrity of human beings", the other is to pursue "humanistic communication", and the third i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all kinds of humanistic symbols and their rhetorical styles.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o re-underst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aesthetics, the so-called "literacy theory turn" is in fact an attempt to reaffirm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university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literary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我國文化軟實力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07&ZD037
【分類號】:I0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一川;;從啟蒙思想者到素養(yǎng)教育者——改革開放30年文藝理論的三次轉向[J];當代文壇;2008年03期
2 王一川;;論藝術公賞力——藝術學與美學的一個新關鍵詞[J];當代文壇;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文鋼;;“任性”的叛逆與“坎普”的顛覆——論蘇珊·桑塔格的“風格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2 孟君;;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論”的電影批評觀[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3 劉忠波;;30年來中國紀錄片的內在精神與外在形式[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4 吳曉東;;中國文學中的鄉(xiāng)土烏托邦及其幻滅[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張沛;;比較文學·比較詩學·人文之道[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6 張良叢;;大眾閱讀與解釋的操控——試論托尼·本尼特的閱讀理論[J];北方論叢;2010年03期
7 周勇;;哲學、詩歌與智術——柏拉圖的千古課程難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04期
8 易潔;;論消費時代小說文本的審美訴求[J];長城;2009年08期
9 周曉明;劉浩;;評電視劇《密戰(zhàn)》的理性思維與影像教育功能[J];長城;2010年10期
10 張在釗;李桂芝;;愛默生思想:一曲自立與革新的頌歌[J];長城;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文鋼;;在現(xiàn)代審美視域里談詞[A];2006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6年
2 魯明軍;;知識共同體:當代藝術學譜系的取向[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尹德輝;;資本·全球化·中國當代藝術[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4 姚永輝;;朱熹、呂祖謙關于《詩經(jīng)》的四大論辯平議[A];第七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C];2006年
5 隋剛;;愛默生創(chuàng)新理念的現(xiàn)實意義:靈性、德性、創(chuàng)造性[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樸雪濤;;大學理念:意義的闡釋與范式的轉換[A];建設和諧文化與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匯編[C];2007年
7 孫宜君;;論后現(xiàn)代視閾下中國影視藝術的審美取向[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8 鄒積藝;楊振之;;論旅游節(jié)事的社會文化影響——成都市洛帶古鎮(zhèn)火龍節(jié)居民反應個案研究[A];區(qū)域合作:旅游業(yè)轉型和創(chuàng)新的平臺——第十二屆全國區(qū)域旅游開發(fā)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王一川;;論藝術公賞力——藝術學與美學的一個新關鍵詞[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10 王一川;;通向詢構批評——當前文學批評的一種取向[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下)[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波;“第三代”詩歌論[D];南開大學;2010年
3 魏天無;九十年代詩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洪琛;荒誕的人——加繆文學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5 劉聰;現(xiàn)代新儒學文化視野中的梁實秋[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全林;“知識分子”視角下的大學教師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劉曉南;第四種批評[D];北京大學;2006年
8 金立群;媚俗化: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的現(xiàn)代性碎片呈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張玉清;明清醫(yī)學再認識[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10 孫燕;后現(xiàn)代主義與反闡釋理論[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曉輝;“美國公眾的良心”[D];湘潭大學;2010年
2 陳翎;“播客”媒介形態(tài)中的品牌傳播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金學品;D.H.勞倫斯的神話情結及其文化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立平;林語堂的文化身份與文化認同[D];華僑大學;2005年
5 劉熹;“學衡”與新人文主義[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崔紅光;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D];東華大學;2006年
7 李莉;試論消費時代的文學活動與文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8 趙莉;錄像藝術的時空邏輯[D];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
9 劉偉;梁實秋對新人文主義的解讀和再造[D];北京大學;2006年
10 龍瑞翠;狄更斯《荒涼山莊》中小說人物階級地位及道德屬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一川;;從啟蒙思想者到素養(yǎng)教育者——改革開放30年文藝理論的三次轉向[J];當代文壇;200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少杰,范琳;留學活動、人文溝通與文學[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2 趙華麗;;盧卡奇與“左聯(lián)”時期的現(xiàn)實主義美學[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6期
3 王一川;;通向藝術素養(yǎng)學——改革開放30年藝術理論轉向與新的選擇[J];社會科學輯刊;2009年01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24777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477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