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會學:文學理論研究的新范式
[Abstract]:The view of great literature corresponds to the view of pure literature, which is a literary idea with style transcendence and constitutes a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aesthetic culture tradition. Confucianism, represented by Confucius, laid the most important aesthetic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rand literary view. As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cultural sociology is a positive response to cultural research. Its ultimate purpose is to return to the aesthetic direction and critical direction of literature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 Rhetoric has become a prominent study in the 20th century. How rhetoric is constructed in the discourse activities, including literature, will lead to the study of metaphorical rhetoric. What happens in escape is not only the change of discourse form, but also the reconstruction of new cognitive content, which reflects the aesthetic needs of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the world. Fable is a literary style with a long history. By studying the origin, protagonist, archetype and form of fable, we can see that the key of fable being different from other styles lies in its way of expressing meaning. Mischief is the vanguard's important artistic behavior. Bohemian pranks are the vanguard's single most lethal weapon, a special form of wisdom.
【作者單位】: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基金】: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xiàn)代性和審美救贖”(09YBA142)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0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碧玉;;怎樣閱讀寓言[J];語文世界(小學版);2007年04期
2 余靜芳;寓言與寓言式作品[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02期
3 李增,王云;論保羅·德曼修辭閱讀策略的符號學及修辭學基礎[J];外語學刊;2004年06期
4 安琦;修辭的妙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5 冰兒 ,左郁文;寓言三則[J];高中生;2005年05期
6 閻連科;尋找支持——我所想到的文體[J];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06期
7 張玉庭;快樂在哪兒?[J];心理世界;1997年05期
8 布詳;;白領(lǐng)的生存寓言[J];北京文學(精彩閱讀);2001年04期
9 沈國芳;文體發(fā)展三律論[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10 ;關(guān)于改善北京市居民區(qū)公共文體設施的考察報告[J];體育文史;1996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承學;;唐代判文文體及其源流研究[A];唐代文學研究(第八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九屆年會暨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8年
2 高深;;修辭定義與零位修辭[A];語海新探(第五輯)——信息網(wǎng)絡時代中日韓語文現(xiàn)代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茅海燕;;交際中的得體性修辭探微[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4 李華;;修辭與邏輯中的同一律[A];語海新探(第五輯)——信息網(wǎng)絡時代中日韓語文現(xiàn)代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宋世才;;論修辭的得體美[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6 李晉荃;;努力探求修辭研究的現(xiàn)代化——評《漢語修辭學》的修辭體系[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C];2004年
7 方旭東;;Modern之后:思想史研究范式的轉(zhuǎn)移[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shù)年會文集[C];2003年
8 吳根友;;二十世紀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范式及其轉(zhuǎn)換——對馮友蘭哲學史范式演變之反思[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9 韋世林;;修辭的最高原則新解——讀王希杰先生“得體性原則”有悟[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C];2004年
10 張新時;;草地的氣候—植被關(guān)系及其優(yōu)化生態(tài)—生產(chǎn)范式[A];Ecological Services of Grassland in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廈門一中高級教師、語文備課組組長 陳佩玲;把握文脈規(guī)范文體[N];廈門日報;2005年
2 《人民武警報》 宋亦兵;如何寫好文體類新聞[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5年
3 安武林;失落的寓言文學出版[N];中國圖書商報;2006年
4 記者 馬璇;文體旅游執(zhí)法8項制度出臺[N];深圳特區(qū)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韓婧;北京平均每天引進1名優(yōu)秀文體人才[N];北京人才市場報;2005年
6 記者 孔云秀;我州殘疾人文體事業(yè)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N];大理日報(漢);2008年
7 通訊員 沈洪斌;金牛鎮(zhèn)4個自然村建成多功能文體院[N];大理日報(漢);2009年
8 劉興邦;云南省軍隊離休退休干部第五屆“夕陽紅杯”文體比賽結(jié)束[N];中國社會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王磊;手機小說,創(chuàng)造另一種文體?[N];文匯報;2009年
10 胡景敏;我贊成“大文學觀”[N];文藝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厚均;兩晉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宮淑紅;美國教育技術(shù)學的歷史與范式演變[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馮汝常;中國神魔小說文體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魏建;當代西方法經(jīng)濟學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5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詩歌:文體的言說[D];河南大學;2004年
6 汪如東;漢語方言的語音差異對修辭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3年
7 楊劍明;曲話文體考論[D];上海戲劇學院;2004年
8 安利紅;俄語寫作理論與教學[D];黑龍江大學;2004年
9 周蕓;新時期文學跨體式語言的語體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10 楊慧文;變革中的教師教育范式:海峽兩岸之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云;保羅·德曼的修辭閱讀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2 吳景松;權(quán)力與對話:教育管理觀的轉(zhuǎn)變[D];蘇州大學;2004年
3 張葳;轉(zhuǎn)義及形象性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4 李潔瓊;“那拉寧寓言”[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5 李華;修辭中的“真”與“美”[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6 梁艷芳;寓言發(fā)展形態(tài)的嬗變研究[D];鄭州大學;2003年
7 王瓊;標點符號中英對比[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8 歐陽愛輝;論NGO工作人員職務型經(jīng)濟犯罪的法律規(guī)制[D];中南大學;2004年
9 董沼;幼兒文學修辭藝術(shù)及其在幼兒語言教育中的運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10 齊昆;《文則》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3550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355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