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忠實”之后的文學翻譯倫理重構
[Abstract]:Deconstruction dispels the "faithful" ethics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releases the translator's repressed subjectivity. However, this trend of thought not only pushes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to the extreme, but also leads to the declin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ontology. Based on practice, this paper examines literary translation activ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thic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by intersubjectivity after the "faithfulness" has been dispelled.
【作者單位】: 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2009年電子科技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全球化背景下文學翻譯的文化功效研究”[項目編號:ZJX0816] 四川外國語言文學研究中心2009年度科研課題“翻譯倫理研究”[項目編號:SCWY09-08]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4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華智亞;;族譜、民俗生活與村民的記憶——對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2 計璧瑞;殖民地處境與日據(jù)臺灣新文學[J];東南學術;2004年01期
3 王文龍;論經濟的發(fā)展與幸福的增加——對“和諧社會”建設的思考[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5年03期
4 陳立旭;大眾文化社會功能審視[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0年09期
5 曹順慶,支宇;重釋文學性——論文學性與文學理論的悖謬處境[J];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6 孫曙生;;中國現(xiàn)代性法學話語的分裂及其意義[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7 高鴻,呂若涵;文化碰撞中的文化認同與困境——從林語堂看海外華文文學研究中的有關問題[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張進;;通向一種歷史詩學[J];甘肅高師學報;2005年06期
9 朱海榮;大眾文化的欺騙性質——阿多諾文化批判思想管窺[J];甘肅社會科學;1999年02期
10 張進;論?陆鈽嬍穼W對新歷史主義的影響[J];甘肅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權力話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2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批評[D];浙江大學;2004年
3 李亞萍;20世紀中后期美國華文文學的主題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4 張家棟;恐怖主義:后現(xiàn)代視角分析[D];復旦大學;2004年
5 劉莉;馬克思主義與后殖民理論視域[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葉永勝;現(xiàn)代中國家族敘事文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高嶺;審美文化語境中的商品拜物教批判[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8 劉水平;大眾文化:意義的生成與理論的張力[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邦衛(wèi);媒介詩學導論[D];浙江大學;2005年
10 李永東;租界文化與三十年代文學[D];山東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吉方;審美文化與中國當下影視藝術的文化指向[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易小斌;后殖民理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論建設[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沈小風;九十年代熱點電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陳源;20世紀90年代文化批評芻議[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魏波;馮小剛賀歲電影散論[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田義貴;川渝方言影視劇發(fā)展論[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孫萬菊;從建構后現(xiàn)代精神到建構后現(xiàn)代社會[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余嘉;森林之舞:后殖民語境下的索因卡劇作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9 江冰;歷史意識與歷史敘事的現(xiàn)代質變[D];安徽大學;2003年
10 葛秀華;從“西方化”到“中國化”[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玉能;;主體間性與文學批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許思友;;試論文學文本的審美解讀[J];宿州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3 金元浦;論文學的主體間性[J];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05期
4 王燕子;論主體間性對“對象主體”內涵的現(xiàn)代修正[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5 張文化;;新媒體藝術:建立在主體間性上的審美意義[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簡圣宇;;略談國內的巴赫金理論研究——1982年至2010年[J];高校社科動態(tài);2010年04期
7 翟舒;;文學解讀中的主體間性和文本間性[J];學術交流;2010年08期
8 蘇宏斌;論文學的主體間性——兼談文藝學的方法論變革[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9 范麗;;讀者在文學翻譯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10 李燁鑫;;20世紀西方文論“主體性”探討[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楊春時;超越主體性文論 建立主體間性文論[N];文藝報;2003年
2 朱水涌;超越前現(xiàn)代與現(xiàn)代的緊張[N];文藝報;2003年
3 孫冰;對話批評[N];文藝報;2001年
4 石鳳珍;反思與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9年
5 王諾 程相占 王曉華;生態(tài)批評的跨學科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視野下的文學翻譯主體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2 趙璧;博弈論視角下的重譯者策略空間[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新發(fā);論文學的主體間性和意義生成[D];廈門大學;2002年
2 游海霞;文學翻譯的譯者主體性之研究[D];外交學院;2008年
3 劉桂茹;論小說修辭的主體間性[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4 尹航;小說第二人稱敘述及其哲學內涵[D];山東大學;2007年
5 韓佳;巴赫金對話理論視角下的文學翻譯主體間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6 王紅敏;主體間性視角下的兒童文學漢譯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7 朱響艷;從闡釋學視角論文學翻譯的主體間性[D];西南大學;2008年
8 郭允;從《紅樓夢》章回目錄的翻譯看文學風格的再現(xiàn)[D];安徽大學;2006年
9 丁艷;翻譯的主體間性[D];安徽大學;2007年
10 羅虹;從翻譯倫理看林譯小說中“誤譯”的理據(jù)[D];湖南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3428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342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