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研究的危機、救贖與契機
[Abstract]:Apart from the marginal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 changes in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cultural settings and spiritual life, The important reason why Chinese literature research has been in difficulty is the modern literary concep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literature. This kind of serious harm is embodied in literary history and literary theory. It can not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truth of the existing literary facts in China, nor can it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new literary form.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and the theory of paradigm partly save the practical dilemma of literary research, but it is only an expedient measure. The arrival of post-modernism, the arrival of the digital age and the dynamic rol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literary research are the three opportunities of literary research today. It is of experimental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a multi-level literary paradigm theory and to seek literary concepts of universal value in order to achieve a true and rational understanding of human culture. The comprehensive, differ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ve and reflec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haracter is also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new landscape of literary research of the times.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I0-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歐陽友權;網絡文學前沿問題的學術清理[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3期
2 李亦園;民間文學的人類學研究[J];民族藝術;1998年03期
3 葛兆光,楊念群,徐杰舜,范可;研究范式與學科意識的自覺[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4 葉舒憲;;本土文化自覺與“文學”、“文學史”觀反思——西方知識范式對中國本土的創(chuàng)新與誤導[J];文學評論;2008年06期
5 汪涌豪;;文學史研究的邊界亟待拓展[J];文學遺產;2008年01期
6 陳引馳,高姍;“文學性”與文學文化[J];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06期
7 G.施瓦布,金惠敏;從主體性到另類性──關于“文學研究的人類學轉向”的談訪-對話[J];文藝研究;2000年01期
8 邵宏;藝術理論的觀念史還原[J];新美術;2002年04期
9 阿瑟·洛夫喬伊 ,曹意強;觀念史研究方法[J];新美術;2003年04期
10 曹意強;;觀念史的歷史、意義與方法[J];新美術;2006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賀金茹;;從笑語“嬰兒”到哭泣的“寧姑”——男權社會女性失語化與柔弱化的悲劇歷程[J];蒲松齡研究;2010年01期
2 呂萌;論電視傳播在當代文化發(fā)展中作用[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3 汪楊;;秘密花園的文化敘事——論世紀之交中國女性作家的“欲望化寫作”[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徐福來;;倫理人生的義理與實踐——梁漱溟在現(xiàn)代新儒家陣營中的特色與貢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5 戴建平;;約瑟夫·勞斯的科學實踐哲學方案[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胡功勝;;圖像霸權時代的小說敘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7 裴德海;;中國文學悲劇意識的流變與依賴[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洪永穩(wěn);;美學教學的難點與解決方法[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9 錢雯;;論伊瑟爾的文學-人類學本體論——以《虛構與想像》為對象[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10 劉懷光;韋應舉;;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顏燁;;安全社會學作為學科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何建華;;儒學與現(xiàn)代人的精神家園[A];傳統(tǒng)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第15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二)[C];2007年
3 任建東;;網絡游戲的道德資源性分析[A];傳統(tǒng)倫理與現(xiàn)代社會——第15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三)[C];2007年
4 謝軍;;倫理意義上的“公共文明”淺探[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5 李金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精神文明建設新趨向[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6 童恒萍;;環(huán)境倫理學視野中的科學發(fā)展觀[A];倫理視野下的社會發(fā)展——第17次中韓倫理學國際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7 黃裳裳;;理解“典型環(huán)境”觀念的理性基礎及多元視角[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8 沈開舉;王紅建;程雪陽;;國家與地方行政主體定位——一個中法行政主體比較的視角[A];“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法治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馮波;;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和途徑[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劉軍;;意識形態(tài)話語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和諧”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U,
本文編號:22064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2206431.html